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

早在65438+万年前,古濮人就在此居住。

古濮人,地处武陵山脉腹地,长期生活在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纵横交错的河流中,走出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迷人的楚巫文化。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如画的世界里,古濮人用歌声代替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情怀,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悠长、洪亮、嘹亮的歌声,穿越了崇山峻岭,穿越了小溪河流,久久回荡在天地间。

礼乐鼓点,春兰秋菊,传巴代舞,万古长青。

屈原的《九歌》记录了楚人以歌(舞)载节的民歌文化和巫文化。

女巫是古代文明的传承者。

在古老而多样的楚巫崇拜活动中,巫人对桑植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绵延不绝。

时至今日,在桑植偏远的山角,一些老土司为死者穿越亡魂的歌,依然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的古老歌谣和舞蹈。

明代,桑植土司应朝廷要求,带领桑植数千名土家族子弟三次赴江浙、朝鲜抗日。

“桑树搭起灯台”的歌声,一直伴随着战士们的征程。

马桑格(男)立了灯台(哟嗬),和(也)姐姐写了信(哟),郎去当兵了(也)在家(哟),我三五年都来不了(哟),只好你来搬花(哟)。

马桑格(女)拿一个灯台(哟嗬),写一封信(也)拿一条皮带(哟)。一年不来找我(溜溜球),两年不来找我就要被惩罚(溜溜球),钥匙也不会被打开(嘿嘿)。

大革命时代,桑植人跟随贺龙走南闯北,北上长征,“马桑树子立灯台”赋予了新的意义。

改革开放时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告别唱“马桑树子立灯台”,民谣成为忠贞爱情的告白。

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摆手歌》节奏鲜明而庄重,包含了人类生存和劳动创造的内容,是一部生动的土家族文明史诗。

曲调庄重深沉的马体歌曲长达数千行,反映了土家族起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与死,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文化史诗。

深沉雄壮的《白族祭祖歌》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剧,是怀旧与赞美的结合体。

起源于桑植的丽水,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

千百年来,丽水纤夫在征服激流险滩的同时,创造了一曲高亢壮阔的丽水圣歌。

丽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海滩号子、平水号子、缠绕开头、拉纤号子、定桨号子等80余种,成为民歌经典。

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代代相传,保存完好。

如流传于桑植白石、西连、仁仁溪一带的割草锣鼓,保存了原有的问神送神遗风。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作者和声歌唱,展开了劳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