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苗族文化最高的地区是

万盛区苗族是主要分布在关坝镇、青年镇、南田乡的“红头苗”,人口约3000人。长期以来,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虽受川、黔、湘三省地理形势、物质状况、民情的影响,以及巴渝文化、川黔文化、夜郎文化的渗透,但保留了浓厚的万盛地方特色,其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历史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近年来,随着区委区政府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方兴未艾的融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脱颖而出,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我们提出了构建万盛旅游文化新格局的构想。将地域独特、具有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的苗族文化、夜郎文化、漂流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培育作为建设万盛旅游文化的首要任务。在区四大集团和社会力量的关心支持下,万盛苗族文化正以崭新的面貌向我们走来。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首届重庆万盛苗族登山会暨旅游漂流节,使苗族文化这朵旅游文化奇葩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苗族节日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苗族一样,万盛区苗族的节日也具有多维模式、丰富多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播种鬼节”:一般在秋收后举行。母猪老了不卖,就要祭祀菩萨。母猪生第一胎时,第一只小猪必须喂给母猪吃,直到母猪死去,称为“圈地之猪”,也有人把母猪最后一胎的第一个后代称为“圈地之猪”,但要向“顶天立地”(祖先的位置)报恩许愿。宰杀烹饪母猪的全过程必须封闭。

(2)“挺立”:苗人堂左侧中间竖立一根长竹笋(或杉木杆)。从地面到屋顶,在离地面两米左右的高度粘贴或捆扎纸钱,这是先人的灵位。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必祭美食美酒,秋收吃新米前,必祭“顶天立地”再煮饭。祖父或父亲(不包括祖母和母亲)去世后,家里需要插一根新的杆子,表示“更换”。

凡是有医术、行医的苗族人,都要在大殿正中设立药王宝座,供奉药王菩萨,并在三月初和九月初九隆重祭祀。

此外,每年春节除夕,还会祭出猪头(一个)、公鸡(一个)、刀头(长方形留肋肉1)、香烛(三柱)、长钱(长串纸钱,计三个)等,祈求人畜平安、家庭兴旺。

(3)“若索”(中文叫“割火星节”)常于每年农历八月、九月举行。具体时间各家不同,这个活动仅限于某一家,和“踩山”不一样。它很容易举行,并持续到今天,但规模较小。主要目的是驱邪祛病,祝全家好运。主要内容是家庭演唱、跳芦笙或说唱表演。

此外,还有登高节、登高节、放牛节、徒步节。其中,踩山是苗族同胞保存最完整、最隆重的节日。

第二,婚葬习俗

婚俗——过去苗族青年男女求爱落户,多是“踩山”。同时,从恋爱到结婚,还有很多有序的习俗,如约会、恋爱、说媒、唱歌、喜结良缘、订亲、八字、嫁妆、洗脚、画脸谱、婚礼上赶媳妇等。现在普遍的做法是:

苗族男女结婚,不分年龄,只要是同龄人,不分长辈晚辈;如果女生先问舅舅家,舅舅家的男生年龄太大或者太小不同意,那么可以允许别人求婚。媒人必须双月向女方求婚,经过“三转九转”才能订婚。新娘结婚要提前哭,要让大龄女先哭。要娶新娘,要用盐和米来开道。男方需要去5个人(65,438+0给父亲或母亲,2个给长辈夫妇,65,438+0给充当拜祭者的新郎的兄弟或侄子,以及新郎本人。其他人,包括女方送的亲戚人数不限),加上欢迎回来的新娘6个,成双成对。进去要准备鸡、肉等熟食,半路迎娶新娘(不论远近),“归车”,祭祀祖先熟食,然后继续前行到新郎院坝,举行“迎风”仪式。先摆长桌,摆好茶点,男方长辈会站在后侧,用苗语致欢迎词。女方长辈站在外侧,给予祝贺和祈祷,亲友站在两侧。演讲结束后,我绕着桌子走了一圈,进了nave。女人的父亲冲了出来,站在长桌两边,互相致辞,然后重新进入中殿。新娘不能进正厅,只能从侧面进新房。在拜堂的世界里,父母和新婚夫妇互相拜堂时,新娘不出面,新郎的兄弟或侄子(也就是陪侍)代表新娘一起向新郎新娘行礼,送亲人回去。新郎必须放鞭炮为他们送行。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去女方家“回电”

结婚的时候,未婚大姑娘是不允许坐新床的。

丧葬习俗——就万盛苗族而言,虽然今天他们已经普遍实行了当地汉族的土葬仪式,但他们的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以不同的安葬方式和仪式,老人们死为“白”或杀牛、马等牲畜,并吹奏芦笙、唢呐,举行隆重的葬礼。下葬那天,丧亲的人禁止吃肉,也不做饭。他们把牛、马、羊肉分成几块,挂在门外,帮大家自带小锅、碗、筷子做饭。这些习俗就像一面自始至终的镜子,反映了苗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苗族人对生命意义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丧葬习俗中。他们在葬礼中与死者接触,与祖先交谈,接受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激励后人尊老爱幼,珍爱生命。

第三,风味饮食

苗族人喜欢吃酸辣,家家户户都有酸菜、酸汤、酸辣瓜子。喜欢吃酸腊肉、香肠、血豆腐等。他们也喜欢吃糯的食物,比如拜访苗家。偶尔,他们会送一两个白色的糯米糕给他们珍贵的客人,以示友好和尊重。一些苗族家庭甚至把糯米糕作为走亲访友、馈赠佳宾的高级礼品。苗族人普遍喜酒,多饮混有大米、小麦、高粱等的杂酒。杂酒以高粱为主,制作简单,口感醇厚甘甜,饮用方法独特。

第四,苗族文化

苗族服饰——苗族服饰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是苗族艺术的精品,具有民族特色,尤其是女装。我区苗族服饰多次参加市以上展览,受到好评。女装一般由头饰、衬衫和腰围组成。头饰十分丰富,用丝绸或彩布包裹头部,形似大圆盘帽,外缘镶嵌有花纹花布,扎成小花,用祖母绿珠子装饰。衬衫多为白色,腰部有刺绣和蜡染,腰纹设计精美,做工精致。苗族妇女通常在腰间系一条折叠的围裙,围裙上有花边或红边。除了衣服,妇女还经常佩戴刺绣工艺品,如手帕和香囊。男人的服饰也变得简单优雅,以蓝、白、黑为主。

手工艺品——苗族手工艺品主要有刺绣、采花、编花、蜡染、银饰等。苗族刺绣不仅富有魅力和实用性,还反映了苗族古代战争历史的篇章和日常生活的蓝图。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工艺品,它的技巧是结合几种技术,先蜡染,然后刺绣,此外,还有苗族竹雕。苗族人擅长以蓝竹根为材料雕刻各种手工艺品,栩栩如生。

五、苗族歌舞

万盛苗族同胞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对歌舞情有独钟,男女在表达爱意、结婚、接待客人、走亲访友、安葬祭祀等活动中,都少不了歌舞。,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苗族歌谣是万盛苗族口头文学中最丰富的部分,主要有民歌、情歌、婚丧歌等。其中以民歌最为丰富,其主要特点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载歌载舞。有苗族民歌,有七言四句的圣歌、婚礼歌,有七言两句的兰花对唱,有无计划句式、多段、分段事的情歌。

苗族舞蹈——大致分为三类:祭祀舞、农业活动舞、交谊舞。苗族的舞蹈风格多样,表现了苗族人淳朴、粗犷、善良的性格特征。芦笙舞是苗族舞蹈的代表舞蹈。芦笙由吹管(杉木一节挖空折断)、发声管(六根竹管重叠,每根管挖一个音孔,装一个铜片)和套筒(环香树皮)三部分组成,用绳索连接。芦笙舞舞蹈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全身下沉,左右摇晃,膝盖屈伸,主脚上动作较多。

我区苗族的历史传统舞蹈,如独舞、鼓鼓舞、欢乐舞、春稻舞、踢踏舞、山楂脚舞等,都是用芦笙或鼓演奏,边弹边跳。鼓点鼓点充满了歌声,和谐而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苗族儿女淳朴粗犷的民族风格。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区文艺工作者根据传统舞蹈素材编排了《春月》、《苗贾环》、《茶山兄弟》、《索邪舞》等较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并赴我市参加演出,受到好评。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文化部门加大了对苗族舞蹈的挖掘、提炼和培育力度,并大胆借鉴。以新颖、美丽、壮观的全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备受青睐。首届重庆万盛苗族登山俱乐部的歌舞《苗青香韵》的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让人流连忘返。去年以来,我区苗族舞蹈作为重庆市特色文化项目,应邀参加了1998年“世界旅游日·城乡中国旅游年”庆祝活动,以及第七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1999年春节,应邀参加“山城国际旅游节”,并在4月第四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第六,苗族人会踩山

万盛苗人山跑步机是万盛区苗族同胞在每年丰收后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主要的活动形式有: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初五。据史料记载,这一活动在我区由来已久。因为种种原因,沉寂了半个世纪。直到1989年初,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才得以恢复。到1992,已经举办了四届。期间特别邀请了四川、贵州三县的苗族等民族。除了表演苗族民俗,跑步机俱乐部还组织了苗族服饰、苗族工艺品展览和展示,并组织了其他贸易展览。

为充分发挥万盛区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加快该区经济发展,7月1998,经与苗族同胞协商,调整时间、地点,以区政府名义成功举办了首届重庆万盛苗山跑步机暨旅游漂流节。这是万盛区建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档次最高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区域性文化经济活动。共举办文艺演出、展销会、招商引资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共举办了10项文体活动,包括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苗族民俗表演、民间艺术游行、铜鼓滩漂流比赛等。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为这次成功的活动增光添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首届重庆万盛苗山跑步机暨旅游漂流节的成功举办,表明我区传统苗山跑步机正在跳出狭隘的圈子,逐渐走向明天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