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乐理?
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门类和品种,而且在音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相继产生了卷帙浩繁的音乐理论著作。相传孔子编辑了古代经典六经,景悦是其中之一。《礼记》有“大乐思”一章,《礼记》有“季乐”一章。墨子写过《飞跃》,荀况写过《岳伦》。此后,各代官员也研究音乐法律,并在《史记》中写入了更多关于乐书、音乐记录和音乐研究的章节。学者、学士的乐理、乐律著作也不断涌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研究价值。这是传统乐理极其宝贵的遗产。
《乐理》是一部关于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理论著作。文章很多,其中不乏思想深刻的优秀之作,如《乐论》、《乐记》、《乐无愁》、《唱法论》、《霍山琴情》等。
《岳伦》和《乐记》是音乐社会学的著作。《乐论》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公元前313 ~公元前238)的一部音乐言论集,由弟子整理而成。《乐记》保存在《礼记·史记》中,《礼记》的标题是《乐记十九》。《史记》的书名是《乐书二世》,但作者和成书日期尚无定论。历史上有两种学说,分别是西汉的河间王刘德(《汉书·艺文志》)和战国的公孙尼子(《隋书之乐》)。这两部著作集中论述了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其中大部分都与音乐社会学有关。要点如下:
音乐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樊圻,由心而生,由心而生,顺其自然。情以物动,故以声形。音是对应的,所以变了,变成了正方形,这就叫音。比较声音和弄干羽毛很有趣,这叫快乐”(季乐)。这就指出了音乐来源于人的感情,人的感情变化是客观事物的结果。当人被外物激动时,就表现为“声”。“声”的变化组织起来,就成了“声”。当“声”按照一定的规则演奏、演唱,加上舞蹈,就成了“乐”。同时还提出“一曲亦辞,长辞亦辞”,“长辞不足则哀叹,不足则舞不知所措”(季乐)。这就勾勒出了“乐”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