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工厂原子城的历史演变

1956年,中央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发基地;

1957,国内选址;

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新中国诞生之初,社会主义中国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排斥和打击,既有经济封锁,也有军事威胁。1951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袭击了逼近中朝边境的所谓联合国军。美国总统杜鲁门叫嚣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美台防御条约》,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雷德福建议,如果台湾省海峡出现危机,总统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58年,蒋介石部署部队反攻大陆,被我炮兵部队惩罚。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命令驻扎在该地区的美军准备在必要时使用原子弹。接连不断的核威胁和险恶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视发展核工业和核武器的重要性。

发展核武器是一项危险、高放射性、高技术性和严格保密的工作。通常这种开发工作都要在比较偏僻安全的地方进行。因此,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国西北地区建设核武器研发基地。1957年5月,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少将·李珏走马上任,担任新成立的二机部九局首任局长。5月,他和吴继林、郭、何光干及外国专家等10余人,在甘肃、四川等地绕了许多高山丛林,几经周折,最终选定金银潭作为原子弹研制基地所在地。当时选址的理由是:一是四面环山,中间平坦,适合建厂;二是地广人稀,面积广,便于疏散;三是偏僻封闭,有利于保密。

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迅速主持召开中央委员会会议,批准了他们的筹备报告,确定核武器研制基地为02工程,代号为XXZ或221厂,称为清海矿区。面积570平方公里(新建1167平方公里),四面环山,寒冷缺氧,平均海拔约3300米。3个月后,全国各部队首批2000多名转业干部和士兵不顾严寒酷暑提前抵达这里,匆匆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

这是一个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牧区。气压低,缺氧,开水只有80多度,做饭半熟,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霜冻期长,经常有暴风雪和冰雹,一年要穿八九个月的棉衣。自31,6543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选址报告以来,先后经历了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国家投资3亿、面积570平方公里(原禁区为1170平方公里)的西北核武器研制。

基地分为A、B两个区域,A区是基地的政治、科研、生产和文化中心,距离青海省省会西宁103公里,B区靠近海晏县,主要是生活区。A区有过去视为禁入的办公楼、科研楼;建于1964,面积5500平方米,当时被称为西北第一剧场;有一个小火车站,第一批原子弹零件就是在这里被运到汽车上的。在基地的掩护下有七个分支机构分散在牧场周围,分别负责供电和供热、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研究、铀部件加工和无线电控制系统、爆轰试验和核武器组装。

核武器是集合了20世纪人类科技最新成果的高科技武器,只有拥有一支庞大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和一大批专家才能实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党中央就开始招募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开始储备软件。最早留学柏林大学回国的物理学家王,被美国海军次长形容为抵得上五个师的钱三强,第一个见证中国核爆的物理学家,后来被称为两弹之父的邓稼先,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国核武器研制成功而献身的基层科技工作者。

1959年4月,总裁李珏、副总裁李欣、徐步宽带领103建筑公司、104安装公司万余人进军宝藏滩,安营扎寨,开始建设221基地,共计108个子项目。当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对221基地的建设非常关注。省委书记杨、、省长王昭给予大力支持,并指定由副省长薛克明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对现场安置、设备维护、当地建材、公路建设、生活供应、治安保密等工作进行妥善安排。并选派2000多名支援青海建设的河南青年充实建设力量。中央军委总参谋长黄克诚调拨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和朝鲜战场志愿军使用的130车辆,解决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邓稼先带领孙清河、朱建时和十几个刚毕业的北京大学生,用手摇计算机和乌拉尔电子计算机计算原子弹的整体力学。他们一天三班倒,每人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在大约1年的时间里,* * *对原子弹内部物质运动的全过程进行了9次计算,不仅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和力学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纠正了苏联专家的一个很大的理论错误。65,438+0963年3月,提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在王、陈能宽等科学家的领导下,研制原子弹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课题——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也在加紧进行。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用普通铝锅熔化炸药,用手搅拌炸药。马粪纸做的圆筒代替了金属模具,终于铸造出了第一个爆炸零件。在分别完成炸药铸件和点火器的试验后,已转战青海基地的科研人员着手在爆轰试验厂对组装在一起的两种组分进行小规模聚合整体爆轰试验,以检测点火器在炸药铸件中点火的准确时间。测试结果表明,点火装置能够在开始时向裂变材料中注入足够的中子,使后来产生的中子数量足以将铀-235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碎片并释放大量能量,同时能够产生快中子触发持续裂变。

1964年6月6日,在221厂六分厂工号前成功进行了全尺寸聚合整体起爆试验,这标志着原子弹爆炸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亲身经历了整个考验的基地司令员李珏将军不敢懈怠。从1957被中央任命为核研发基地总指挥开始,他就要亲自到现场,仔细检查,防止时间过长。然后就是实弹组装运输任务,西北罗布泊腹地的核试验基地,有成千上万双眼睛在等待。第一颗原子弹分为两部分,分别用飞机和冷藏火车运输。列车运行所需的煤炭经过仔细筛选,防止与雷管等爆炸物混在一起。通行区域内跨越铁路的高压电力线被临时切断,车锤改为铜制,防止产生火花...就这样,李珏把原子弹保管到了罗布泊,直到它被送到塔台。

1964 10 6月16 6月15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准时引爆。随着一声巨响,中华民族直起了腰。此后,221厂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再接再厉,仅用了7个月就造出了一枚核弹,用了不到1年就造出了一枚核弹头,并转向了氢弹技术的突破。1967 6月17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我们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据记载,我国第一次16核爆的成品全部在221工厂加工、组装、装运,并武器化,生产出各型战略核武器,其中国庆四十周年庆典上经过天安门广场的东风三号弹头一度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