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历史和意义简介。

长城站:长城站是中国第一个极地常年考察站。建于1985,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南纬62° 13 ',西经58° 58 ',距北京约15701公里)。它具有南极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被称为“南极”。长城站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地震、地磁、电离层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中山站:建于1989,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南极圈内(南纬69° 22 '东经76° 23 ',距北京约12553公里),是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中山站主要开展极地大气物理、冰雪、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陨石)、地理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DOME-A站建设(昆仑站):DOME-A站建设是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的任务之一,预计2009年1年底前完成。DOME-A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海拔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西南约7.3公里处。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通。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考站。它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中山站约520km,海拔约2621m,年平均气温-36.6度。可满足20人夏季学习生活需求,总建筑面积1,000m2,使用年限15,固定翼。

对于研究南极的科学意义,科学家是这样描述的:“南极广袤的古老冰原就像一个图书馆,收藏着无数关于历史上大气和气候的宝贵信息;南极洲也是研究地球空间的最佳地点;除了大气层,南极是世界上研究宇宙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