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历史性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和规定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讨论(尤其是部分★)。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审视科学的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这是一个问题,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最基本的规则。任何学哲学的人都应该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这显得很可笑,很可笑,很不可思议。然而,这确实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是因为它至今仍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句话说,“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只要查哲学词典或者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可能真的不懂里面说的什么。但是我们这些自称学哲学的人,或者自以为懂一点哲学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这解决不了我们心中的疑问。令人难以置信,也让我们感到羞耻。虽然哲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因为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甚至有大量的书都是用这个标题写的,所以我们不想(其实也不可能)在这里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想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问题,看看答案会是什么。
★★★
从问题本身来说,“哲学是什么”可以有“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两种表达方式。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表述说的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似乎没有根本的区别。西方语言中说到“哲学是什么”或者“哲学是什么”,其实就是一句话,比如英语中的“哲学是什么”,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我们在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翻译成“哲学是什么”也可以翻译成“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通常并不想突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实际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是有一定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不仅仅是翻译方式的问题,更是表达意义的问题。不要以为我们在玩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哲学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问一个东西是什么时,我们通常会逻辑地问它的本质或性质,即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既可以表达过去是或现在是这样的实际状态,也可以表达未来将是或应该是这样的理想状态。前者说“怎么样”,后者说“怎么样”,一个是“是什么”,一个是“应该是什么”。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以上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但哲学不是一般的。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普遍共识,这使得我们只能知道过去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普遍规定,于是就有了“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而《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样的哲学可以被我们称为哲学,即哲学作为普遍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来问哲学,似乎有点不尊重哲学,因为这意味着“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和“哲学应该是什么”是有区别的。问这个问题到最后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都可能不是它应该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存在了几千年的学科,不应该有这样的怀疑,哲学也可以有概括性的规定,比如“世界观”、“方法论”。理论上是这样,但事实上不是,因为哲学是一门独特而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它存在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经定型。我们之所以不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它们早已定型。无论其内容、方法甚至对象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不一样。因为哲学不同于任何科学,所以我们很难把它当作一门科学。
虽然人们很难接受哲学不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来说,但只要对哲学史稍有了解,这就是历史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一直在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甚至在哲学的对象上。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一门科学,认为哲学应该是一门科学,但它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所以,即使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也不是它应有的样子。
为什么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原因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哲学不像科学一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很多问题。比如就数学而言,我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有一种,其他各种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者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所有哲学都是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认为,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只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因为它至少与事实不符。不可否认,哲学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但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之间确实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他们的基本观点很难调和。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于一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忽略科学史,只使用积累的成果。而哲学则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一个又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虽然哲学家之间确实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不在于其知识内容,而在于其提供了什么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今天的人在知识的拥有上是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都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学习哲学的人,也很少达到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尽管他们所表达的知识已经过时,所以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分成“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这种差异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还能不能把握所谓的一般哲学或者哲学的普遍规定呢?
首先,上述差异启示我们,哲学的一般规定不同于科学的一般规定,它们更具有包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要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也有它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不应该企图用一种哲学思想来代替所有的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真的能涵盖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所有哲学(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一”的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想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达到自由的无限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的理性而言,他当然会有这样的理想,但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种理想。他虽然不能实现这个理想,但也不能不去追求,哲学就是从这个“悖论”中诞生的。因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注定要千方百计地跨越这一界限,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没有终极答案,而且永远不会过时,所以哲学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为解决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方式。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的哲学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的哲学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代表解决哲学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能代表解决哲学问题的所有方法。之所以坚持区分“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是为了说明所谓的哲学归根结底就是哲学史。也就是说,任何人要给哲学下定义,就必须把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进去。我们不能用定义科学的方式来定义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定义,哲学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没有直接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某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但在今天仍然面临这样的困境,实在令人悲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也只有哲学才是真正开放的、永不刻板的学科,这也许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但理解“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的区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其实是有联系的。不是我们刻意炫耀“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人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哲学是什么”。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情况不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想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在历史中研究哲学来回答哲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这样,学习和研究哲学史,从来都不是在和过时的历史打交道,本身就有“现实意义”。
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史上哲学家的思想,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我们的思想“哲学家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是思想之间的“对话”。因为哲学家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中,学习哲学史也是“阅读”,所以与哲学家的对话通常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然而,虽然历史上的哲人都去世了,但我们读的是他们的“书”,而不是死书。虽然这些书大部分都过时了,但是哲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甚至是人类永远面临的问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答案,那么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可能取代其他解决方案,也不可能被其他解决方案取代。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方式供后代选择。所以,对于研究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思考人类精神思考过什么,走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道路,然后选择或创造我们自己的道路。
可见,我们研究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构成了我们现有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说学习和研究哲学史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进行“对话”时,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而是我们的“对话”使它“复活了”。事实上,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本来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句话说,哲学家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又是超越历史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现实的。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死材料的堆积,而是活的思想节奏。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而言,我们与哲学家的对话不是单向的被动活动,而是双向的互动活动,类似于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域融合”。
哲学家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过去,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把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的纯粹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的客观文本,因为古人有他们的眼界,我们有我们的眼界。换句话说,古人和我们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环境等等。我们不可能把古人的视野完全“复制”到现代,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视野,单纯沉浸在古人的视野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阐释其实就是不同视域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创造性的“视域融合”,即我们的思想与以往的哲学家就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哲学是什么”来进一步追问“哲学是什么”。
总之,所有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都应该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存在于这种提问活动中。
★★★★请仔细阅读以上讨论(尤其是★部分)。
相信楼主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