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市”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食,感受生活。

老北京的一些胡同、街道,曾经以“猪”命名,后来随着雅致、更名,渐渐被人遗忘。

北京很多胡同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活情趣。朱维伯胡同因其短而弯曲的胡同而被幽默地称为“猪尾巴胡同”。

珠市口,位于前门外。昔日这里是外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人来人往,十分繁华。

最初被称为“猪市”是因为出现了买卖猪的交易市场。到了清代,为了这里地名的雅化,猪市的名字改成了“珠市口”。然而,这里从未有过珠宝的商业销售。

从前门楼子往南走,走一里,遇到的第一个路口就是珠市口。一开始,珠市口的十字路口被称为“黄金十字”。

在《珠市口:中轴线上的黄金十字》中,作家肖福兴说,“有些有钱却在前门找不到地方的商家,有些缺钱又想找个便宜点的地方的商家,看这里。如果前门看起来像顶大礼帽,珠市口就是帽檐。”

上世纪90年代,珠市口街头有一个糖炒栗子的摊位。冬天来了,又到了吃栗子的时候了。满大街都是甜甜的栗子香。现在炒出来的栗子呈深褐色,有光泽,脆脆易剥,趁热吃味道最好。

时至今日,珠市口依然遍布老字号,其中以金阳酒家、丰泽园、东方宾馆最为著名。

当然还有珠市口基督教堂,历经百年沧桑。

珠市口基督教堂创建于清末。与其他教会不同的是,珠市口教会从一开始就由中国牧师主持。

1921年对教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的三层建筑格局。当时没有安装防火抗震等设施。在广安街的建设过程中,市、区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为了保存这座教堂,修建一条“广阔”的道路,他们特意绕道而行。

上世纪70年代,珠市口教堂成为崇文区(现东城区)的夜间教室。后来教堂改成了丝绸店,京剧厂也设在珠市口路南。琳琅满目、饰有羽冠和装饰的戏服,在童年和青春期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教堂的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突出代表,以细长的柱子代替厚重的墙壁。造型高大轻盈,内部镶嵌彩绘玻璃画,大窗户,辉煌而神秘。线条轻盈的尖拱券,造型优美的小宣礼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细长的高柱或簇柱,营造出一种向上升华的神秘错觉,令人神往。

新建的广东街取代了珠市口。难得的是这座教堂被保留了下来。一条老街,一段转瞬即逝的记忆。

如今,它已经走过了百年沧桑。

Kutokuhayashi,创立于1922,是一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知名老字号。它被誉为素食主义的鼻祖,也是北京唯一的佛教素食餐厅。

20年代的鲁迅、柳亚子、沈钧儒、邹韬奋等30年代的七君子、黄炎培都是店里的常客。在石良的回忆录中,有一段的题目是“缅怀Kutokuhayashi”。

Kutokuhayashi餐厅装饰典雅,端庄而简单。用素菜模仿肉类,栩栩如生,味道鲜美,极其传神。它是一件艺术品,食物营养丰富,有益健康。

名菜有黄油蟹粉、素鸡、素鸭、素火腿。

最大的特点就是菜以素仿肉闻名北京,食材都是素的,但是看起来像肉菜。嘴里的味道和口感和肉菜差不多,不得不佩服厨师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