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史上的六次革命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16世纪的重商主义到17世纪,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六次理论突破,即六次革命,其中前两次发生在古典经济理论中,后四次发生在现代经济理论史上。

西方经济学始于重商主义。时代背景是海盗帝国主义,贸易与殖民挂钩。作为一个系统,它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基本内容是出口垄断、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核心思想是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控制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干预和参与经济,调节经济。它认为国家财富是金银,进口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所以鼓励出口,实行补岗,限制进口。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光明的前景,最后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比如法国出口的制成品越多,交换的金银就越多,结果就越穷;另一方面,英国又富又强。重商主义重在商品流通。

现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时才开始的。在时代背景下,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倡经济自由主义,摆脱封建和国家干预。1776国富论是第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其矛头指向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斯密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特别是重农学派对供给和微观的强调,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重商主义以牺牲消费者为代价,有利于生产者,导致经济效益不佳。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国民财富,就要靠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靠资本积累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市场。为了增加生产,积累财富,反对国家干预,放纵经济自由,经济被“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发挥市场自由竞争和自由调节的作用,国家只需要捍卫人民和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公平。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价值,利润来自剩余劳动。我们反对重商主义只意味着贸易和农业,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于对需求重视不够,分析方法不严谨,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工人,不利于资本家。

1870年,第二次革命发生,出现了三位学者: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和奥地利的孟了。他们三个,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成长在不同的国家,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对供应和生产的重视已经转变为对需求和消费的重视。指出商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劳动的消耗,而取决于主观评价和边际分析。在西方,1871常被称为“边际革命”,直到马歇尔最终形成所谓的“新古典学派”。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和边际效用、边际生产率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提出竞争市场中产品、服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边际供求关系决定的。强调市场中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定价与资源的稀缺性有关。因为稀缺性,对各种产品用途的评价带来效用递减,无论是人还是厂商都受制于理性行为原则。比如个人如何用有限的钱获得最大的效用,而厂商用有限的资源和设备获得最大的利润,这种方法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古典学派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剩余产品在各个群体中的分配,边际主义者关心的是微观经济问题。因此,从边际主义者到马歇尔,微观经济体系得以建立。边际概念成为关键工具,效用和消费需求成为出发点和驱动力,关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同时,他们认为,只要存在自由竞争和市场力量,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或经济危机。一句话,他们用主观上根据供求决定价格的价值理论代替了劳动价值论;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取代古典学派的收入由社会力量决定的分配理论;用和谐的经济体系取代阶级冲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比古典经济学更合理、更精炼,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但面对1929的大萧条,却无能为力。新古典经济学和旧古典经济学偏重于微观研究。

65438年至0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第三次革命。其背景: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上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社会没有强烈的宏观需求,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实现这种控制。当它进入国家垄断时,这个要求和可能性都具备了。理论、方法和政策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供给本身可以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所以经济本身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不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抛弃“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存在自动调节的性质,因此不存在充分就业的可能性,而且往往小于充分就业。由于三大心理定律(消费倾向定律、资本边际效率定律和流动性偏好定律),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方法上,我们回到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创造了一种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关注经济总量行为活动的收入效应,特别是总支出(投资分支、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强调投资部分决定经济活动水平。只有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产,提高产量。还将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紧密结合。现在宏观经济分析是建立在通论的基础上的,这是凯恩斯方法论的一次革命。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和参与经济调控。所以有人说凯恩斯回归重商主义,因为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这和重商主义是一样的。三个最重要的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要联系经济中的需求情况来评估。如果出现大规模失业,预算应该会增加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不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3.没有金融措施,就不可能结束大规模失业。二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正统。凯恩斯主张国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跳过价格分析的界限,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末,出现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货币学派兴起。背景是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滞胀”,长期持有的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因为根据凯恩斯理论,低增长和高通胀不可能同时出现,货币学派的自由主义观念兴起。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其内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不是凯恩斯三定律影响的总需求不足,而是对货币的干预。核心是货币,货币是主导资本主义产出、就业和价格变化的唯一重要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除了负作用,不能影响产出率和就业率。它主张货币稳定和控制增长,即长期货币政策。另外,国家减少支出,不干预民营经济,市场充分充分发挥作用。目前,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货币主义挑战凯恩斯的两种观点:1,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2.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更大。

1960年,斯拉法出版了《商品生产》。这本书只有100页,非常精炼和深刻。书中把生产看作是同一种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循环过程,这是从基础理论上的一次革命。主要影响:1。商品价格反对边际分析,回到李嘉图。在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商品价格是用成本价和平均利润的方法计算的。2.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用联立方程来计算每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是用马克思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来计算,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补充和发展。3.斯拉法的商品价格决定理论解决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的问题。

在反凯恩斯主义思潮中,出现了理性预期理论,这是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在1960-1961。在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将理性预期的概念与货币主义模型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稳定经济政策的研究。他们认为,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都被排除在模型之外,财政和金融政策往往是无效的,因为公众必然会预期这些政策的后果。如果政府试图加速货币增长,人们会预期通货膨胀,抬高物价,那么多余的货币会抬高昂贵的物价而不是导致经济增长,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定是骗人的,但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骗过所有人,长期内永远骗不了所有人。过去,人们习惯于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测预期。结合更多的因素来预测是理性的,过去只是一部分因素。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图解

发展阶段

时间

时间背景

代表性人物

理论观点

政策主张

工作

重商主义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安托万·德·蒙克莱蒂安

富贵是金银,金银是富贵。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外贸顺差。

从流通领域看财富增长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归结为抢金银。

古典经济学

重农主义

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

英国和法国

威廉·佩蒂·阿克尔·贝尔

亚当·斯密·西斯蒙第

大卫·李嘉图

魁奈

从生产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理论

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的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成因研究(1776)

庸俗经济学

从18年底到19的70年代。

(1830)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说(法国)

马尔萨斯(英国)、詹姆士·密尔、麦卡洛克、丹尼尔、巴·石霞、凯里。

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重点研究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

边际革命

65438+70年代(1870)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孟了(奥地利奥地利学派)

英国英语学校

瓦尔拉斯(洛桑学校)

用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竞争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

65438+9世纪末

马歇尔(剑桥学校)

瓦尔拉斯

庇古,克拉克,韦克斯特

生产成本价值理论

供求理论

边际效用论

节约论

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

编组的

经济学原理1890

1933

鲁滨逊·张伯伦

垄断问题

1939

希克斯

价值论(序数效用论提出,马歇尔的是基数效用论)

一般均衡理论:起到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价值和资本1939

凯恩斯革命(宏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经济危机

凯恩斯

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因为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对凯恩斯的解释和补充

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10版)→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12版)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西方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

萨缪尔森

库兹涅茨,托宾,哈罗德,索罗

汉森(补充和发展了40年代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奠定了一些基础)

传统西方经济学-微观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

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

新剑桥学校

五六十年代。

琼·鲁滨逊(英国)

不平衡的学校

(也被称为新凯恩斯学派)

20世纪60年代末。

克洛沃(美国)勒隆·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格兰)

结合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形成独特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货币主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世界。

弗里德曼

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主张不同程度地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末。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供应方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末。

拉夫,费尔德斯坦,瓦尼斯基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哈耶克

弗莱堡学校(德国)

公共选择学校

20世纪60年代。

布坎南(美国)和图洛赫(美国)

新制度经济学学派

科斯,威廉姆斯,北

新左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瑞典学校

创新理论

熊彼特

罗斯托夫起飞模型

罗斯托(美国)

新制度学派

嘉尔大脑(美国)

激进经济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