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疫疾病典故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瘟疫。在这种危机中,人们总是挺身而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们的故事至今读来感人至深。

张仲景治疗疫情的故事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更糟糕的是,这期间发生了几次大瘟疫,数千人死亡。张仲景就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

张仲景家在南阳是个大家族,家里有200多人。张仲景年轻时喜欢看医书和医书,家里的书也很多,所以从小就有相当的医学知识。

十二岁时,张仲景的父亲去世了。两年后,他的母亲染上了瘟疫,无法痊愈。那时候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很多人都要自谋生路。更何况当时占卜之学大行其道。许多人生病了,求助于神而不是医生,所以当瘟疫来临时,许多人总是死去。

在张仲景家里,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瘟疫。

张仲景医生雕像

看到亲人一个个病倒,张仲景坐不住了。据他了解到的情况,他挑了一车草药上山,回来熬了一罐药汤,希望能帮到亲戚邻居。但是,人们根本不相信张仲景。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张仲景亲自试药,喂给母亲吃。过了几天,张仲景安然无恙,母亲的病情也逐渐好转。这时候人们相信张仲景的汤药真的能治病,于是纷纷服用。这段治疫经历让张仲景终生难忘,也促使他投身于治疫事业。

张仲景遍访名医,熟读医学经典,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终于写出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巨著《伤寒论》。

李东垣治疗流行病的故事。

公元1232年,蒙古铁骑围攻晋国都城汴梁。就在这时,汴梁爆发了一场瘟疫,每天都有百姓丧生,少则1000多人,多则3000多人。短短三个月,庞大的汴梁城到处哀嚎,笼罩在死亡的威胁中。

很多从业者参与了对病人的治疗,但是根本没有效果,人一批批的死了。

这时,一位500多岁的老人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些人治疗后病情加重了?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吗?”老人名叫高力,晚年被封为东原老人。他早年倾家荡产,师从当时的名医张学医。他是中国历史上金元四大名医之一。

蒙古军围攻汴梁时,李东垣就在这座城市里。他觉得蒙古人围困汴梁数月,百姓又饥又累,已经损伤了脾胃。当时治瘟疫的大夫给他们服发汗药,消耗了真气,使病情加重。

李东垣治疗疾病。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得出结论,此时的瘟疫不是瘟疫引起的,而是百姓伤了脾胃。为此,他为患者炮制了补中气、调理脾胃的方子。

李东垣的措施真的起作用了,许多人被治愈了。他把自己的药制成药丸,分发给士兵和人民。汴梁的瘟疫终于停止了。

吴有科治疗疫病的故事

明朝末年,战火纷飞,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干旱少雨。在这种背景下,难民遍地,人畜相继死亡,瘟疫一触即发。瘟疫让富饶的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一条巷子100多套房子,没有一套是免费的。一个门几十个人,一个都不剩。”

很多从业者还在用张仲景的伤寒方子治疗瘟疫,但根本不管用。

这时,一个叫吴有兴的医生站出来喊道:“不要从古方里找治法!”"

吴也是深入一线的医生。他发现这种瘟疫根本不能用医书上的伤寒来解释,必须采用新的治疗方法。为了找到病源,他在牛棚和猪圈里做了一番调查,最终发现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

吴有科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

这种“戾气”不同于传统的风、寒、湿、热。从患者的口鼻传播,再通过气体传播给他人。

窒息是否会引发瘟疫,取决于窒息的浓度和人体免疫力;不同的部位受不同的戾气侵袭,导致不同的疾病;虽然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都是由戾气引起的,但由于物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找到病因后,吴有科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和实践,研制出了治疗瘟疫的药方——大元饮。这个药方在2003年非典时期仍然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