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马背失去前蹄——谁虐法拉利爆缸?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运动赛事之一,耐力?赛车是检验一个汽车厂商综合实力的重要舞台,也是很多性能车和跑车的竞技场。20世纪60年代,福特GT40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1966法国勒芒24小时赛中连续多年夺得冠军位置,并连续四年赢得欧洲众多老牌汽车厂商的尊重,这也显示了福特强大的赛车底蕴。而这段历史就是电影《飞车王》(福特?五?法拉利)是最值得纪念的时刻。那么除了这段历史,在福特的百年历史中,还有哪一款车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呢?答案是福特野马。

与福特GT40同时出生?在球场上一路走好。

电影《飞车王》(福特?五?法拉利),马特·达蒙饰演的工程师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在收到福特的邀请后,宣布将与福特联手进军勒芒。1964纽约法拉盛世博会出来的福特野马,直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野马在发布后的第一个周末就赢得了2.2万份订单,第一年就售出了40万辆。此后,福特GT40在勒芒的成功进一步赢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此外,卡罗尔谢尔比和福特联合推出谢尔比?野马进一步让野马成为了人们的梦想之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飞车之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肯·迈尔斯驾驶的福特GT40赛车和法拉利330?在P3勒芒赛道GT40比赛过程中,ROUSH?427?7.0L?V8发动机高速稳定,强大的性能赋予了福特GT40极快的速度。为了追赶肯·迈尔斯驾驶的福特GT40,法拉利330配备了4升V12发动机,纵向后角为60?P3赛车终于爆发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场景将展示福特GT40的超强性能。

事实上,强劲的动力一直是福特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领先的动力也让与福特GT40同时诞生的福特野马在比赛中有了与众多对手抗衡的资本。早在福特GT40在比赛中击败法拉利之前,肯·迈尔斯就驾驶着谢尔比制造的野马?r在达拉斯附近的绿谷赛道为谢尔比赢得了第一场胜利,这辆车也帮助肯·迈尔斯等人在1965赛季赢得了十场比赛。在随后的日子里,福特和谢尔比共同打造了谢尔比?野马很少遇到对手,福特另一款车水星?美洲狮获得1967 Trans-Am赛事前两名,1970装备Boss?302?搭载V8发动机的野马击败了雪佛兰科迈罗、道奇挑战者等众多竞争对手,获得了Trans-Am制造商的冠军。

轨迹基因加持?福特野马不容小觑

在当今的赛车界,福特野马还是Trans-Am stadium和Daytona?终场和SCCA事件中的常胜将军,与野马?基于GT350R的野马?GT350R-C和野马?GT4汽车也接连击败了保时捷、迈凯轮等众多欧洲竞争对手。今年福特野马?GT4在IMSA洲际轮胎跑车锦标赛的第一个赛季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包括前两站比赛的杆位(代托纳,赛百灵),赛百灵,沃特金斯格伦和美国公路的冠军。

野马作为一款赛道基因很强的车型,在国内发售?2.3L?EcoBoost车型上的2.3L?EcoBoost?涡轮增压燃油直喷发动机,同样继承了福特领先的动力技术,多次入选沃德十佳发动机榜单。这款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双涡流涡轮增压技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气脉冲,还可以产生更大的脉冲涡轮增压,使发动机实现更快的涡轮增压响应。同时,其领先的缸内直喷技术可以将高压燃油直接喷入气缸,以更高、更精确的压力最大程度地雾化燃油,通过精确计算,在最佳时间将精确量的燃油喷入每个气缸,使每一滴油即使在低速时也能充分燃烧。再加上可变凸轮轴正时技术和独特的ECU发动机控制软件,野马的2.3L?EcoBoost?发动机在5500转/分时可输出231 kW(299马力)的最大功率,在3000转/分时可输出434n·m的扭矩。搭配65,438+00速手自一体变速箱,野马?2.3L?EcoBoost车型加速超车,犹如离弦之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普通车主体验职业车手在赛道上开始烧轮胎的快感,福特野马?2.3L?EcoBoost车型还标配了线锁弹射暖胎功能,可一键启动燃胎模式,轻松实现起跑燃胎,感受球场起跑的紧张与刺激。再加上同级罕见的3.55限滑后轮轴和LSD限滑差速锁,在起步和直线加速时可以有效平衡两个车轮的阻力,使弹射起步和弯道漂移更加轻松可控。

另外,福特野马?2.3L?EcoBoost高配车型还配有高级?MagneRide?主动电磁感应悬挂系统,借助电子反馈技术,实时调节悬挂系统阻尼,使悬挂的响应速度更加迅速,无论是急弯还是减速,无论是赛道还是街道,都能给车辆最好的支撑和稳定,让车主感受到专业车手的悠闲。

总结:对于很多车迷来说,《速度之王》不仅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福特与法拉利在勒芒的精彩对决,也揭示了福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赛道基因。作为福特家族的高性能车型之一,与福特GT40同时诞生的福特野马,不仅继承了其强大的性能实力,还凭借自身实力在赛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每一辆野马。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