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餐桌的历史见证

民国元年(1912),孙、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宁波开设的制钟作坊迁至上海杨树浦。民国4年在闸北天童庵镇新建工厂,员工100多人,各种零件由机器制造,是中国最早的机械钟制造商之一。那一年,工厂送去巴拿马博览会的各种钟表获得了金奖。到民国12年,李梅花钟表厂已生产屏风钟、天文钟、亭子钟、玻璃门钟、落地钟等钟表7832件,还为上海青年年会、上海石现公司、上海电话局、北京中国饭店等制造了35438+004套建筑。13年,该厂在甬、京、津、杭、济、汉、沈等地设立了23个经销分公司,是同行望尘莫及的,因此孙美堂被称为“钟表之王”。21年,128年淞沪会战后,工厂毁于炮火,至今未复业。民国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为上海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2年,上海钟表匠庄荣华和庄宏高用自己的资金在江阴路创办了中国钟表厂。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花了7年时间造出了1只钟。18年,创办上海众美钟表公司、三星钟表公司的钟表匠董子兴集资3万元买下,建立上海钟表厂,正式生产复兴牌台钟、挂钟,销往国内港口和南洋,最高年产量6万只。由于其零件紧密,款式大方,时间准确,该产品被誉为中国钟表制造行业的领导者。在此期间,长明电器有限公司(长明钟厂的前身)、时永钟厂、奈桥钟厂、振亚钟厂和百老汇电气公司(上海钟厂的前身)相继开业。此外,电器制造企业中国雅普尔灯泡厂也生产电钟,产品销往南阳等地。30年代后半期,国产钟表远销大后方及马来亚、婆罗洲、东印度、暹罗、缅甸、印度、菲律宾等地,年产量约20万只。

2009年3月24日,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毛石堂在维洋银行经理王宽成、中国国货公司经理李的帮助下,集资654.38+0.2万元,在徐家汇路建立了中国钟厂,并聘请阮顺发为工程师。产品商标为三五牌。在此之前,中国的座钟和挂钟主要是以日本宝石牌8日钟为蓝本。阮顺发精心研究,创造了中国第一个“活摆”结构的台钟和挂钟,走时15天。以“挂歪摇摇,倒拨正准”著称。中国钟表厂的建立和发展,把国产钟表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钟表制造的集中地。

中国钟表厂成立后,亚洲钟表厂、华强钟表厂、远东钟表厂、世民钟表厂、文华钟表厂等近200家零配件厂,以及金属表带、表壳、表油、发条、游丝、玻璃钻、木箱、表面、表针相继开业。此时,上海的钟表业基本形成。

民国34年,抗战胜利虽然给民族工业带来了一丝生机,但很多制钟企业都被国民党政府热衷的内战、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搞垮了。民国37年,中国钟表厂原始资本4亿元。结果账面价值只有133元,工厂难以为继。438+0949年5月65日工厂停产,每人5块遣散费,1套台钟。长明、上海、金盛、中华、世民、远东、文华等钟表厂也濒临倒闭,整个行业奄奄一息。

1949五月上海解放后,虽然部分钟表厂开始复工,但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国内解放战争,原料供应短缺,电力不足,产品销售十分困难。65438年至0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限制钟表进口,钟表业的产品由上海钟白供应站收购,生产开始恢复。1952,上海钟表行业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全国加工订货,上海钟表业的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那一年,上海钟表产量从1949年的4万只增加到12.8万只,从业人员从300人增加到500人。在为期三年的经济恢复期,新的钟表厂如亨得利、亨得利、中兴、钟鸣、东方、大光明等相继开业。随着亨得利、亨得利、大光明部门由商业向工商一体化转变,成为最早的产销联合管理体系。

1954年,中国钟厂、上海钟厂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文华钟厂、仁泰机器厂、顺兴螺丝帽厂、泰昌电镀厂、钟财基木壳厂相继并入中国钟厂。

1956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1年9月,上海表业公司成立。自此,上海钟表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行业200多家企业按照专业要求组织生产。远东大光明、亨得利、亨得利、东方、长明、世民、金盛、高贝九家工厂成为生产闹钟的主力工厂,生产座钟、挂钟的上海钟表厂并入远东钟表厂,生产机车牌、汉字牌短三针闹钟。大光明钟表厂和中国钟表厂合作研制了一种长三针闹钟。到1957年,上海闹钟产量达到12万只。次年,亨得利、亨得利、东方三家工厂合并成立新上海钟表厂,员工551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机械闹钟专业工厂。生产钻石、工农、机车、海鸥等品牌闹钟,1958产量达到68万只。由于闹钟生产规模空前发展,产量超过实际需求,1962年闹钟开始滞销。去年6月钟白库存460万,钟白批发站年产量要求工厂从200万降到150万。上海的钟表制造业正面临新的收缩。中国的钟表业诞生于上海。1954国家经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中国有6亿人这么大的市场,钟表行业大有前途。我希望上海能生产出中国制造的手表。”1955年7月9日,上海市二轻工业局、上海市钟表行业协会组织13钟表厂、建国仪器厂、康华钟表材料商店、申昌钟表商店,以及宜兴、鹤城、花城、中苏四个工业社,加上6个从事手表修理的个体技工***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手表试制成功。到9月26日,第一批18精品马表三根长针(17钻石)组装完成。次年5月,试产集中在江阴路(齐心发条厂原仓库),试产队伍扩大到150余人,用简易设备试制出第二批100只手表。1957年4月,试制组聘请原机车设计工程师Xi国珍和原医用针技师童勤勤,参考教材《苏联技术》,结合试制实践,历时4个多月,绘制了150多张零件图,并制定了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中国第一套自行制造的手表。1958年3月,A581机械表注册为上海牌商标。4月23日,中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成立。当年,* * *生产了13600块上海牌手表。从此,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结束了。

1958之后,上海的钟表产业逐渐初具规模,但关键零部件和器件仍依赖进口。为填补我国钟表行业的空白,支持钟表零部件和材料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市政府从文化、教育、冶金、仪器仪表、日用化学、日用五金、科研、财贸等15系统选择了一批企业转产。还抽调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宝石钻、减震器、游丝、发条等零部件的加工,以及生产铜、不锈钢、易切削钢、镍基合金材料、钟表仪表、模具、专用机床的专业工厂,使上海钟表业很快形成比较完整的钟表生产基地,并与之合作。

1968年,上海手表厂首次突破年产1万只手表,1970年增至228万只,两年翻了一番。从此,中国的手表消费开始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上海钟表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上海秒表厂(原金盛钟表厂)更名为上海第四钟表厂(现上海钻石钟表厂),上海第五钟表厂(原长明钟表厂)更名为上海二手钟表厂。65438-0970,上海五金行业为钟表行业发展释放人力。在1973、18工厂,如求精锁厂,设立上海手表三厂。这一时期,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速度,把自己的办公楼、客厅、生产辅助用房全部改成生产场地,搭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简易车间,甚至在走廊、扶梯房、车间人行道上堆放原材料、半成品,尽力挖掘生产潜力。1968年,上海手表厂生产1万只手表,厂房3万平方米。之后产量逐年增加,直至年产量超过500万只手表,仍维持原有厂区。唯一不同的是建了54栋大大小小的排架楼。这种短期行为使得上海钟表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呈现出市场疲软的局面。

上海钟表业面临着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选择。长期以来,上海的钟表业基本上采取“计划第一,市场第二”的方针,根据政府经济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组织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上海钟表行业面对新的形势,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

在产品开发上,产品结构有了很大调整,由单一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多档次发展。在整个行业中,上海手表三厂是专业生产女式手表的厂家,上海手表五厂是专业生产第四代数显石英电子表的厂家,上海手表二厂和上海钻石手表厂根据男表、女表、电子表的机芯规格和单机、日历、双日历、自动、日历自动、双日历自动等六大功能形成系列。通过全行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技术结构和劳动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全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行业技术发展速度,扩大产品出口。在1980 ~ 1990期间,1673900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技术进步方面,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1981 ~ 1990期间,上海钟表行业旧厂房改造和新厂房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新增建筑面积157400平方米,全行业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厂房条件。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上海手表厂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不断增强。从1983开始,工厂已经投入了924万元,相当于前25年投入的总和。工厂新建自动化、运动部件、理化大楼,占地1000平方米,改造旧厂房5000平方米。1988年,与全厂规模相当的54栋排架楼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新厂房。

体制改革方面,废除了沿袭了30多年的行政公司,成立了上海钟表公司。1989年变更为上海钟表公司。公司一头承包国家,一头算账,统一承担经济责任,形成了由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组成的多层次集团企业。

1990年上海钟表行业有24个工厂,一个研究所,20个经销部,一所职工大学,一个运输队,两个合资企业,分布在全市10个区,一个县。车间占地面积273059平方米,建筑面积41.1085平方米,主要设备21.719台,固定资产原值43048万元,净值25048万元。固定流动资金35787万元,工业总产值143530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38610元,上缴利税23558万元。1990年出口手表224万只,机械闹钟237万只,摆钟9万只,出口交货金额38614万元。全行业从业人员317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2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16%。

上海钟表行业正式生产机械表13600只,从1958年突破1000万只,到1982年突破1000万只。此后9年保持年产量10万。1990达到1540000,累计生产机械表16625448。

上海的钟表业是国家财政的“摇钱树”。从1956到1990的35年间,全行业税收和利润总额达到10243522万元,相当于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的3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