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1916 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场大雾弥漫,田野里死一般寂静。突然,从远处传来了隆隆声。渐渐地,噪音越来越大,雾气被撕裂,海沟在晃动,黑色的庞然大物从雾气中浮现。他们跑得和人一样快,越过障碍,越过壕沟。原本对自己的辎重系统非常自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傻眼了,毫无还手之力。结果只能是尸横遍野,全线崩溃。这个新的战场巨人是什么?是坦克。那么,人们是怎么想到发明这样一个钢铁怪兽,并给它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的呢?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机枪炮台、壕沟和铁丝网组成了一个极其坚固的防御体系,敲小鼓、站成一排、拿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术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防护于一体的新型进攻武器。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火力强大、装甲坚固、机动性好的战舰。于是,很多人萌生了制造一种可以在陆地上自由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第一人据说是俄罗斯工程师b·门捷列夫。1911 ~ 1915年,他对几艘“陆地战舰”做了详细的规划。其中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此外,英国的D. Moore (1912)和奥地利的C. Bursch Teng (1913)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但这些计划都没有实现。

恩斯特,从战争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的观察员和联络官?中校·斯文顿,因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对它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10年6月,向英国帝国国防委员会郑重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然而,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兹纳不同意,认为即使能做出这样的东西,也是“敌方炮兵的绝佳目标”,而斯温顿的建议只是一个笑话。

就在斯文顿的提议即将被搁置的时候,时任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发现了斯温顿的报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丘吉尔亲自去找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发表谈话:“为了打破战场上的僵局,我们必须研制一种披着盔甲,不怕机枪扫射,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武器!”

阿斯齐兹总理批准了该报告,并指示军队执行该报告。陆军在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基于美制拖拉机的初步试验。因为军队对这个计划缺乏信心,所以以失败告终。此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列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列舰”的研制。

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根据战舰的外形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原始蓝图。从设计图上看,它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4层楼,三个轮子,直径12米,重量超过1200吨的庞然大物。很明显,这个怪物根本无法在陆地上生存,只好中途下马。

就在这时,英国从美国引进了“布劳奇”农用拖拉机,给研发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布劳克”拖拉机的基础上,人换成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发动机,在车身周围安装了军舰上使用的钢板装甲,于是诞生了第一辆原型车,史称“林肯1车”。

1965438+2005年9月,鉴于样机测试中暴露出的问题,英国人对车轮等部件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机,命名为“小威廉”,由威廉?特里顿的绰号。按照中国通常的意译,它叫“小流浪汉”,是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因为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水缸,为了保密,英国人把它命名为tank(大水缸),中文读作“坦克”。从此,这个奇怪的名字闻名于世,并延续至今。

“陆战之王”的显赫地位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一战中拼尽全力,以为会受到军界青睐。但战后各国对坦克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欧洲高级军事领导人对英国海军部的“大水箱”不屑一顾,认为其火力不强,只能杀伤暴露的士兵;如果装甲不厚,稍微大一点口径的炮弹就能把它打个底朝天;机动性更差。我跑得比人快不了多少,跑不了多远就没气了。因此,他们坚持认为坦克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甚至不如骑兵的马和马刀。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甚至在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也出现了骑兵对抗坦克的“壮举”。但军队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通过这只“丑小鸭”看到了其霸权的潜在气质。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争议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二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进行了各种探索,研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坦克看起来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有些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和超轻型坦克盛行了一段时间,也出现了可以履带和车轮交替驱动的轮胎——履带式坦克、两栖坦克和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到了30年代末,坦克的外形趋于统一,逐渐接近现代坦克的外形。

在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与其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有直接关系。法国人固守一战经验,非常重视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所以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性强的“步兵伴随坦克”,比如雷诺FT-17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这让法国人深受其害。缓慢移动的法国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作为坦克的诞生地,英国有一大批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富勒等主张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虽然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官方采纳,但是他们关于机械化战争的思想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英国人更加重视坦克的机动性。于是根据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并受坦克诞生于海军的影响,英国人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逻坦克”(又称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突出机动性。早期德军比较重视坦克的发展,在一战战场损失惨重,战后因为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反而更加关注坦克的发展,更加清楚坦克的作用。以德国装甲部队创始人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军官提出了“闪电战”理论,即坦克被编组,与俯冲轰炸机一起使用,实施影响深远的突击,这一理论被当局采纳。因此,德国在坦克的发展中,非常重视机动性和火力的结合,使得他们的坦克性能处于世界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被提升为德国陆军上将。30年代末德国制造的A7V坦克是当时最好的坦克。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速度达到40公里/小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一些国家也加入了发展“水缸”的行列。其中,苏联发展最快。1921 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列宁同志,自由的斗士”投入驾驶测试,其外观与法国“雷诺”坦克极为相似。可以明显看出,早期苏联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他提出了大纵深先发作战理论,主张把坦克编成坦克师和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的防御阵地进行连续的、大纵深的突袭。这种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坦克设计思想,使苏联坦克非常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的有机结合。二战德军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各种型号的坦克,是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苏军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T-34坦克装备于1939和12。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了很多改进,让它出尽了风头,让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个时期的坦克,尤其是30年代末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已经脱胎换骨。从外观上看,坦克已经不像一个愚蠢的“水缸”——虽然仍叫“水缸”,但它有着相对体面的外表和非凡的“技能”。首先是“大”,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坦克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一般装备37 ~ 47毫米口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短管榴弹炮,可发射能穿透40 ~ 50毫米厚钢装甲的穿甲弹,还有炮高稳定器;第三是“体”强,装甲厚度达到25 ~ 90毫米,普通步枪机枪难以穿透,以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装甲厚度按照各部位被击中的概率分布。四是“眼睛”亮了,望远镜、潜望镜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开始使用;第五是“耳朵”长,安装坦克无线电;六是“腿脚”快,最高速度达到20 ~ 43 km/h,平衡悬挂装置应用广泛。总之,坦克不再是“丑小鸭”,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