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构成材料
公元后第一个13世纪,中国有很多科技发明。整个化学最重要的一个根源是它来自中国,而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人对认识和控制自然的贡献是巨大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2.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胡同文化的“邻里”、“知足”、“隐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有益,值得推广。但“易满足”、“不多管闲事”、“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不利于改革进取,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品质,应予摒弃。(汪曾祺《胡同文化》)
3.音乐美化生活
音乐是灵魂的声音——唤醒记忆,汇聚悲伤,编制快乐,化泪为笑;音乐是生命的力量——战斗的引领,孤独的驱赶,旅人的轿子;音乐是灵魂的伴侣——出生时欢迎你,结婚时见证你,死亡时送你去葬礼。所以歌德说,“不热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只有沉迷于音乐的人,才能完全称之为人。”(纪伯伦《音乐短章》)
4.文字传承人性
文字是精神存在的家园,文字的离开本质上是人文精神和人格的丧失。"中国人抛弃汉字的开始,就是抛弃民族文化的时候."(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邓海南《如果美丽的文字离我们而去》)
晋人喜韵,唐人喜法,宋人喜意,元人喜态。中国历代书法自有韵味,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绝。推广书法艺术是我们的责任。(陈·《百代法》)
5.审美凸显民族
中国的语言文学注重审美意蕴,突出移情作用。对景物感同身受,无生命的物体被赋予了人类的感情,于是景物活了过来,有了动人的魅力。西方语言文学注重心理解剖,突出意识的流动和人物思想心理的主导作用。(朱光潜《为什么觉得自己很美》)
中国画重神韵,西画重形似;中国画重虚,给人趣味和品味(重艺术),西画重写实,给人物质感,少趣味(重科学)。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互补更是蔚为壮观。(丰子恺国画西画)
民族审美特征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或隐或显,或浅或深,注重开放性(连接性和融合性);西方美学注重本土(孤立封闭),是现实主义的。(宗白华《空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