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人拍照总是面无表情?
在清朝,照相机从一个法国人传入中国。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和广州。摄影术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很快学会了这种技术。但那时候还没有“照相馆”这个称号。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需要保存自己的影像来帮助画家和他们的“画屋”或“形象店”,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在纸上留下人的面孔。
从清朝开始,摄影技术流入我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所以大家都有可能发展。清朝的历史照片大多是严肃的,很少有笑容。为什么?
面对这个在当时也是高科技的新生事物,中国的有钱人都很好奇。图为当年一户小康人家的结婚照。面对镜头,男人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疑惑和焦虑。
老照片没有笑容的一个常见解释是曝光时间长。照片中的人物需要尽量保持静止,这样画面才不会显得模糊。据说刚开始拍一张照片要8个小时,找个人画都要这么长时间。
当你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人的脸很模糊,因为曝光时间太长了。从理论上来说,在长时间曝光的情况下,需要尽量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照片才会清晰,所以相对于微笑的表情来说,更容易保持扁平的面部表情来拍摄。
那时候,人们拍照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他们都穿了最好的衣服,很认真的拍照,但是拍完照片就修不好了。那时候影楼很少,而且很贵。有些人一生只拍过一次照片,所以大家庭有钱拍照。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