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器制作技艺何时上市?

2006年5月,宜兴紫砂制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这一次,我们去了江苏宜兴。

宜兴手工紫砂制陶技艺是指流传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这项技术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紫砂自郑德、明成祖武帝时期开始制罐,名家辈出,精品代代相传500年。据说紫砂陶器的创始人是中国明代的龚淳。

宜兴紫砂陶器的历史

1.初始期:宋代至明代郑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器初始期1976,宜兴杨娇山古窑址出土大量紫砂陶器残片。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馆鉴定,这处古紫砂窑遗址可追溯至北宋时期。

2.成熟期: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紫砂达到成熟期,以韩东、赵亮、常远、师鹏为“四大家”,史大斌、李重方、徐友泉为“三大家”。其中,史大彬最为著名。其制壶技术从早期的方法,完全转变为锤片、圈地、打桶、泥片镶嵌成型的造型方法,是紫砂技术的一次飞跃。

3.兴盛期:明末至清代,紫砂工艺兴盛,明末至清代(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和图案发展。明末向圣思制作的“桃杯”(现存南京博物院)是一件制作技艺精细、形象完美、结构致密的砂器珍品。

4.全盛时期:近现代,宜兴紫砂达到全盛时期,从泥料质地到工艺流程,从紫砂研究到流派创新都有新的发展。著名艺术家包括黄玉林、裴世民、朱可心、顾景舟、姜戎和汪寅仙。其中,顾景舟的作品流畅温顺,气势磅礴,堪称“壶艺大师”。此数据来自荔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