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控史
分析:
孔子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叫,生于鲁。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了“仁”论,即要求统治者体谅人民的感受,珍惜人民的力量,不要过分压迫和剥削人民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暴政和任意处决。他的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很大。
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的子女才能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政府垄断。孔子兴办私塾,广招弟子,突破了政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要经常复习知识,“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态度上要诚实,“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我们应该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根据鲁的史料编纂了几部古代文化典籍,如诗、书,还编著了一部《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名柯,字,战国时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虽然他是鲁贵族石的后代,但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很贤惠,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邻里环境,孟母三次搬家,最后找了一个秀才做邻居,使孟子最终大获成功。晚年,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释仲尼之意,撰《孟子》七篇”。我一方面整理和阐述儒家经典,另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和事迹整理成书。时至今日,我们理解和研究孟子思想最重要的依据是《孟子》一书。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他是新儒学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他是第二大儒学大师,被后人尊为圣人。
以武艺闻名的孙子,春秋末期出生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生卒年不详,与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479)的生卒年差不多,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代。他的祖先是陈国的儿子陈万。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万逃到齐国避难,改称田万。田湾的第五个孙天舒(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的医生。他在对莒国的战争中打了胜仗,于是把乐安的国玺给了,同时给他姓“孙”,以示对的赏识。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离开齐国,去了南方的吴国。他隐居在吴国首都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孙子认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合吕传》记载,南方新崛起的吴国国君合吕,欲伐楚争霸,一时难以选择合适的将领。伍子胥经常和吴王谈论军事。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兵法,有鬼神之机,有藏天地之奇。自从他写了13篇关于孙子兵法的文章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他的能力了。如果你是真正的将军,虽天下无敌,又如何谈得上楚!”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后,吴王让伍子胥去看望他的孙子。
孙子拜见吴王后,赠送《孙子兵法》十三部。吴王看到后,赞不绝口。据有关记载,为了考察孙子统一军队的能力,吴王挑选了65,438+000多名宫女接受孙子的训练。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孙子“武功教打麦琪”的故事。在吴宫修行后,吴王任命他的孙子为将军,并让他当军师。从此,孙子和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保障国家,发展军事实力。公元前506年冬,吴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军,出兵攻楚。孙子采取“迂回进攻,奇袭”的战术,溯淮河以西,从淮河平原翻越大别山,长驱千里进入楚境,直抵汉水,在白苴(今湖北汉川北)重创楚军。然后五战五胜,一举攻占了楚国的都城。白驹之战后,楚国被削弱,逐渐衰落,而吴国却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不仅成了南方的强国,连北方的强国如齐国、晋国都怕吴国。至于《孙子兵法》的历史贡献,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破、晋,而成名,而《孙子兵法》而强大”。
庄子,战国中后期蒙城(今河南商丘)人。关于庄子生平事迹的史料不多,只知道他在蒙城做过小官(漆园官),但不久就辞职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当过官。
庄子一生清贫。他曾经卖过小米,织过草鞋,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但他并不在乎。有一次他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去见王维,王维就问:“你老公怎么这么困?”?他说:“是穷,不是穷。一个读书人很难有道德而不去实践;破衣烂衫是贫穷,不是贫穷。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就派使臣聘请他做新娘,但他对使臣们说:“女儿是沉重的礼物,但亲爱的新娘是尊贵的地位。你没看到献祭的牛吗?人们养了好几年,然后给它穿上绣花的衣服,送到祠堂,杀了祭祀。到这个时候,它就算想做自由猪,还能做吗?”我说我宁愿做“孤独的海豚”,也不愿做“牺牲的牛”,甘愿蒙混过关。但是,庄子虽然鄙视权贵,不做官不官僚,只躲在一个破旧的胡同里,却一天也没有放弃批判高贵的儒家,批判污秽的社会,追求精神自由。他在政治思想、精神修养、交往和逻辑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深刻的战略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