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高中历史

记得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要看课本“厚”。我当时不懂,后来才知道,书读得越多,自然越厚。

第一,“协调”和具体事件

这是一种用于特定事件或主题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为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坐标横轴为参与这一事件的各类人的态度、观点和行为,以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有助于我们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当我们研究“洋务运动”时,我们分析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和顽固派持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种方法学习,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重点。

第二,“大纲”和总体审查

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我经常使用这种最常用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提纲的形式再现教材的知识内容。其实说白了,他们可以把教材目录背下来。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头到尾复习教材。当然,在绘制这个知识结构图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回忆具体细节,思考前后的内在联系。学习累了,不妨在纸上画个图,记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复习一下知识。

第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生,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点”是出发点和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和行为的初衷;“行”是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总线”;“面子”是指对其功过的综合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吏的地位,从而理解他镇压起义军的残酷,更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求强抗侵略的进取精神,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贡献。我们将结合这两个方面对他进行客观的整体评价。

第四,“先同后异,先同后异”与事件的比较

比较题也是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非是两者的异同。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要先看相似之处,因为两个不相关的东西是无法比较的,相似之处往往很明显,所以做题会比较容易。比如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都叫鸦片战争,我们自然想到两者的关系,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延续和拓展,进而认为两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一样的。再比如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从字面上看,两次战争都是和外国列强打的,外国列强对他们侵略,掠夺中国。所以对于那些不会从比较题入手的同学,要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准切入点。

五、“拓展+关键词”和材料分析题

材料问题在考试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难点。怎么做,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抓住这两点。“拓展”是指在看材料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还要把思维延伸,把这个材料放在它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这样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显眼的信息,容易被我们忽略。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很重要,比如素材的来源,时间或者某个人,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不能看到这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