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翔的性格故事
金牌见证了老人们战争年代的辉煌与荣耀。一个小小的布袋,揭示了尘封60多年的英雄故事,找到了真正的榜样故事!卢展工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河南形象。老英雄黎文翔现在已经87岁了(到2011),他的妻子陈宝珍比他小10岁。两个人的缘分是因为黎文翔是复员军人。
从65438到0956,时任副连长的黎文翔调到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当时,黎文翔月薪66元,是一名令人羡慕的国家干部,被称为春风。在福建,黎文翔与来自闽南的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那时生活是幸福的,但黎文翔并不轻松。他总是想念他的家乡。他说:“我在黄河边上长大,吃着黄河的水长大。我的家乡父老乡亲还在贫困中挣扎,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难过。”
1962,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黎文翔响应党的号召,第一个报名支援农村。他咬了咬手指,在申请表上按了一个鲜红的指纹。黎文翔和妻子回到了范县老家。面对眼前这片覆盖着盐碱地的不毛之地,面对连一顿饭都吃不饱的乡亲们,这个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的男人有一句心里话:“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攻城略地还难!”
当大家都选他当村长的时候,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每天都在村里琢磨着这些地。当时县里号召种黄河来的水稻,北街村地处背河洼地,水坑多,适合种水稻。黎文翔决心作为米改队长采取主动。从65438到0966,他和他的妻子根据他们在福建种植水稻的经验,带领我们挖运河引水和修整稻田。
稻改后,原来亩产只有两三百斤的低产田,第一年就有了一千多斤的好收成。不仅全村人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还结束了全村人吃救济粮的历史。如今,这里的优质大米已成为范县的知名品牌,被命名为“国家优质大米示范区”。此后,为了让村民更快富裕起来,他还带领大家种西瓜,发展小麦加工企业。他说:“等全村都富裕了,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村委会主任董用手指数着为村民做过的事:在村里建农场,捐木材盖房子;调整村里的种植结构,他出钱买了设备;村里建学校、修路,都是他的第一笔捐款;村里的贫困户也得到了他的帮助...黎文翔没有受到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他受到羞辱,所以他保持了他的孤独,对贫穷更加宽容。
有人跟老人开玩笑说:“如果当年你没回来,早就该享受退休待遇了。”但他说:“革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待遇!”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两次来到范县找到他,说:“有机地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条件,你马上就可以复工了。”
黎文翔很淡定地说:“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不用费心整理了!”
从65438年到0998年,全国开展了“为英雄献爱心行动”,为革命英雄新建或改造房屋。范县民政局经过调查认定了90多位革命老英雄,是其中之一。然而,当县民政局决定为他改造房屋时,却遭到了拒绝。他说:“我家房子密闭,不漏雨,还能住。我们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2011年初,范县民政局在“敬老工程”中,专门安排文祥老人去市里开会。他花了三天时间建造了一套带浴室和厨房的公寓,重新粉刷了家里的主房间,并安装了大容量的太阳能热水器和供暖设施。老人回来后很不高兴:“早知道你这样,我就不出去了!”"
几十年来,范县白衣阁乡多次遭受自然灾害,成千上万的困难群众求助。然而,通过乡镇人民办公室和县民政局搜索的困难群众救济名册中从未找到黎文翔的名字。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南征北战,征战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和平年代自愿回乡支农,带领乡亲们辛苦一辈子,宁愿做无名英雄,做老百姓。为什么他能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态度?
老人说:“我是在黄河岸边长大的,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在黎文翔,人们真正欣赏黄河的品质、精神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