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号的发展:为什么不怕别人抄袭?
所谓的老虎符号也叫军事符号。由于老虎的形象在古代受到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青铜军徽被雕刻成虎的形状,所以以虎徽命名。老虎符号是古代皇帝用来授予其臣民军事权力和调动军队的文件。一般情况下,虎符分为两半,左半部分给没有战争时带兵的将领,右半部分由皇帝保管。战争中需要调动军队时,皇帝会把右半部让给另一位将军,让左半部扣在领军将军手里,也就是说命令完备可靠,才能调动军队。由于滚筒分为两部分,而且滚筒上的纹理是连在一起的,每次调兵遣将,掌管军队的将军都会严格检查把关,所以很难做出一个和原滚筒一模一样的假滚筒,自然不用担心军队被随意调走。
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虎标志是先秦时期的杜。杜为虎形,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它的形状像一匹疾驰的马,象征着军事力量和快速行进。尾端卷曲,背部有沟,颈部有洞。身上有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是有铁甲,用兵50以上的,肯定知道君这个符号,但是敢做。虽然他不知道这个符号,但他会这样做。”这句话的意思是,傅存钧王的地方右半部和左半部都在杜棣的武官手里。如果要调动50人以上的部队,杜棣的左符必须遇到王的右符,才能下逐客令。但在紧急情况下,你可以在不知道国王的正确象征的情况下点燃篝火。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古代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有多严格,但并不死板。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他们仍然可以根据战争做出反应。
除了杜之外,还出土了两件秦国/秦朝的。一件是新胡云赋,是战国末期秦国颁给新郓将领的。虎符为青铜,虎背上刻有四行金字:“铁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信义。任何一个有装甲且使用50以上士兵的人,一定会知道官方的符号,但是敢做。虽然他不知道官方符号,但他会这么做。”虽然内容与杜几乎相同,但可以明显看出国君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由“权在君”变为“权在王”,这是秦国国力提升的体现。杨陵还有一种滚筒,是秦始皇时期的滚筒。滚筒上的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军人的象征,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三个不同时期的压路机向我们展示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奋斗史。
秦朝以后,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很多制度,包括虎符制度。目前汉代见到的虎符,大多是错银本。秦代的虎符铭文是左右两边刻的,两边的字是一样的,不用连词也能通读。但是,汉代的虎符号是不同的。碑文刻在虎脊上,符号组合后才能阅读。1989年,咸阳出土一件完整的汉代青铜虎符,长5.8厘米。在其脊上刻有“太守为虎符同祁县”字样。之后发现的虎符多为太守符,很少发现汉代的王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老虎的符号仍然在使用。西晋时,虎符上盖着虎纹,所以不能刻。于是在背缝处加高了一个狭长的平台来刻背文,肋间的字转移到胸前或符号阴。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唐代,虎象征的名称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唐朝,虎的象征又变了。当时,为了避免其祖父天蚕土豆隐姓埋名,唐高祖李渊特意下令将虎的象征改为鱼的象征。这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更是标志形状的变化,从一只老虎变成了一条鱼。改变的不仅仅是形状,还有鱼这个符号所代表的身份。在唐朝初期,鱼的符号成为官员的身份证。每半个鱼符只有半个字,中间缝刻着“合同”二字,和我们现在签合同一样,会在中间缝盖章,双方各留一份。
到了武则天时期,鱼的象征又变成了龟的象征。武则天将龟符按官货等级分为金龟袋、银龟袋、铜龟袋,李商隐“平白娶个金龟”的诗句就这样产生了。后人把贵族女婿形容为有钱的丈夫,沿用至今。到了宋代,虎符得到了重用,但更多的场合,令牌还是用在了宋代。宋以后,虎象征退出历史,从此皇帝以代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