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油价这么高?什么时候会下来?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国际油价近年来的上涨过程。2001,911左右,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美元左右。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了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突破40美元/桶大关。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逼近60美元/桶的关口。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突破了80美元和90美元/桶的关口,在2008年初达到了100美元的关口。当然,近期国际油价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偶然性,主要是市场利空因素。比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动乱,就让人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经连续七周下降,并且已经跌至2005年6月5438+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因为在影响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产出、国际政策、金融和投资(投机)衍生因素,确实存在推动油价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位的要素。让我们逐一分析。首先看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高油价并不是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由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普遍增长所强力推动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增幅明显高于GDP增幅。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在2015左右导致更严重的供应问题。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埃克森美孚等一些组织预测,全球80%的石油需求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在考虑石油需求时,运输系统,尤其是汽车,需要特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25%,但石油产量仅占全球石油产量的9%左右。美国经济,尤其是美国交通系统97%的燃料是石油。中国汽车保有量的飙升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有近2050万辆汽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两倍。近几年汽车销量增速都在20%以上。自1993以来,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近一半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100%的石油靠进口,凸显了亚洲经济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其次,看石油的供应和储备。总体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石油供应的短缺将在短期内加剧。有学者悲观地形容,就是全球每消耗两桶油,只发现一桶新油,因为全球大部分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趋势。美国已经开发了大部分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产量从1999开始下降。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了产量的顶峰。沙特七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量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下降。在中国,占石油总产量30%左右的大庆油田产量也在以年均2-3%的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类似的情况几乎在全世界都在发生: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的下降。下降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当然,我们说全球油荒、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轻质油田(传统油田)储量和产能的减少,并不否认世界上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产油形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其实油价是有反应的。油价低的时候,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采油形式都没有开发价值,反之亦然。比如传统油田,采油成本低。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计算,包括勘探、开采和运输成本,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该在40美元/桶之间。在石油生产条件特别好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原油的生产成本可以低至3-4美元/桶——在那里,只要人们给大油田的底部加上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就会浮上水面。可惜这样的优质大油田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因此,针对石油需求、供应和价格的狭义相互影响,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油价不断上涨;二是传统油田产量下降推动油价上涨;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石油生产扩张,进而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高油价上涨。传统油田以外的典型油田类型有油页岩、油砂和分布在北方高纬度寒区的特种油田。和前者一样,油页岩看起来是普通的岩石,但受热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这样的油页岩矿。美国有独家优势,拥有全球72%以上的油页岩储量。就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地表下,蕴藏着2万亿桶的储量,是沙特的8倍,伊拉克的18倍,科威特的21倍,伊朗的22倍。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探明的所有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阿尔伯塔省北部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砂资源,产能高达数百亿桶石油。在寒冷的加拿大西北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达400亿桶的特殊油田。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恶劣的气候和恶劣的采矿条件——它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冬天覆盖着冰山,夏天是沼泽。在冬天,温度可以下降到零下六七十度,这使得人和机器在那里工作时面临着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但从技术可能性和可行性来说,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开采油页岩、油砂和北方高纬度的特种油田。但从现实性和紧迫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来增加石油供给,取决于油价是否符合开采成本和利润空间。据测算,油页岩的开采成本约为每桶25美元,北方高纬度地区油砂和油田的开采成本与该数值相差不远(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的成本差异)。当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没有公司会花钱投资生产。但当油价涨到75-80美元/桶时,很多公司会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取现实利润。所谓其他形式的石油生产,主要包括煤制油技术(CTL)的一个工艺流程。这项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就开始了。当时的传统做法是在第一个技术流程中将煤转化为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在第二个流程中将气体转化为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这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的因素,也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利润空间。因为煤制油工艺的生产成本是每桶30-40美元,所以在油价涨到每桶75-80美元之前,很多公司不会真正应用这项技术来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是当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的时候,煤制油技术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据五角大楼估计,仅美国就拥有可生产9640亿桶石油的煤炭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石油的传统油田。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根据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虽然会有一个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从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包括传统油田的石油产量的显著扩大,从而大大增加供应,缓解供需矛盾,减缓价格上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即2008-2009年世界石油价格可能温和下跌至每桶80美元左右。当然,当油价在特定时间下跌或上涨时,除了要考虑石油需求、供应和价格的狭义相互影响外,还要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品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和价格的狭义相互影响在油价下跌中起着长期的、基本的主导作用,而国际政策和金融我们先来看看国际政策。石油输出国组织、俄国等国家的政策对世界石油供应有很大影响,而美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需求有重大影响。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阻止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国则相反,虽然由于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的进步,俄国的石油产量在过去几年里迅速扩大,产量也超过了沙特,但俄国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诉求不感兴趣,更愿意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分享油价上涨带来的巨大利益。作为石油消费大国,美国于2007年2月通过了布什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决定改变对石油的长期高度依赖。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取向来影响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但美国历史上,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和卡特总统时期,也有过“摆脱对外能源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类似政策,但始终没有成功。布什总统的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然而,历届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是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低迷造成的(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政策反击)。但从降低油价的结果来看,不能说是政策的彻底失败。最后再来看金融和投资(投机)衍生因素。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和机构投资者如石油期货市场和对冲基金的作用。当然,美元的持续贬值会反过来推动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持续高企。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照美元贬值来计算各年油价的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有名义涨幅的60%左右。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参与对价格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美国市场的数据,非商业交易者,主要是对冲基金,持有超过30%的原油期货头寸,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主导的传统模式。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在解释世界石油价格的短期波动,尤其是振幅的增加时特别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