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入侵而修建的大型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从东到西绵延数万里,所以它也被称为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是明长城,建于14世纪。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 km,平均高度6至7米,宽度4至5米。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广场和兵马俑一起被世界视为中国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御他国入侵,各国诸侯修建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此后,几乎所有的国王都进行了加固和修缮。它也被称为“万里长城”,因为它是几万李龙。据记载,秦始皇修建长城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但当时没有机械,所有的劳动都要靠人力,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有山有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自东向西经过10个省区市。长城总长8851.8km,其中人工长城6,259.6km,壕沟和自然形成2,592.2km..

“因地形,以险阻交通”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司马迁也有所著述。

在历史记载中。以后每个朝代都是按照这个原理修建长城的。关城所有的关隘,都修建在两座高山峡谷之间,或在河流的转弯处,或在会经过平原的地方,既能控制险情,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达到“且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的效果。在危险的地方建造城堡或烽火台也是一种选择。至于建城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形。比如居庸关、八达岭等长城,都是沿着山后修建的。有些地段从城墙外面看很陡,里面却很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省,明代辽东镇长城被称为山险墙、劈山墙,是利用陡峭的山崖,将山崖稍加劈削而成。有些地方完全利用悬崖、河流、湖泊作为天然屏障,可以说是妙不可言。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无论是龙形城墙,还是咽喉要道,都体现了当时筑城的战争思想,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比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庞大的生产流程和相对科学的砖瓦烧制作坊。所以砖制品的产量大大增加,砖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很多地方的内外檐都是用巨砖建造的。在当时人工施工、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条件下,用重量小、大小相同的砖来修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建筑水平。其次,很多关隘的大门都是用青砖砌成的大跨度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经严重风化,但整个大门依然雄伟,显示了当时建筑拱门的高超技艺。从关塔楼的建筑装饰来看,许多石雕、砖雕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细腻,体现了当时心灵手巧的艺术天赋。

城墙是城墙的主体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部分地段高达14米。山比较陡的地方,楼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比较高;关键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总厚度比较宽,地基宽6.5米,墙上平均地板宽5.8米,以保证两辆马车平行行驶。墙体由外檐墙和内檐墙组成,用土和碎石填充。檐口墙指的是外皮墙面向城市的那一面。建筑时有明显的点,一般是墙高的125%。墙体的分隔可以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加强其防御性能,使外墙富丽堂皇。内檐口墙是指外表皮墙的内侧,一般构造成竖墙,没有明显的点。至于外檐口墙的厚度,一般以“垛口”处的墙厚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是一块半砖宽,越往下越厚。砌砖方法主要是平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