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古城的文化传统

第一,古滇文化

古代云南青铜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代表了先秦两汉时期云南众多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据考证,古滇文化是以“耕田聚城”的定居农业为基础,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代地方民族文化。虽然学术界对古滇文化的民族属性还存在较大分歧,但从其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来看,它应该与当时活动于云南中东部的古滇国主体民族“滇伯”关系最为密切,与同一历史时期活动于滇池以西的古昆明民族和南方的百越民族有着诸多文化联系。此外,随着公元前三世纪初和西汉中期以后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一些古代荆楚文化和大陆汉族文化渗透到古代云南文化中。过去认为古滇文化的中心地带是以滇池东南沿海晋宁的石寨山为中心,分别向南北方向延伸到抚仙湖西岸江川的李家山和滇池东岸的呈贡田字庙,再辐射到滇东南盘江上游的曲靖朱街八塔、滇西洱海东岸的祥云大博纳和楚雄万家坝。但近两年来,随着昆明东郊官渡杨府头古遗址大量墓葬和青铜器的发掘,说明滇池北岸也是古滇文化的腹地。古滇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遗产中最深厚的积淀。

第二,中国早期文化。

早期汉文化主要是汉武帝“西南设郡”“迁实边”时,西汉中期迁入滇池北岸的汉族移民所承载的。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到金代末期,整个滇池沿岸地区,包括后来昆明古城的前身古昌县,都曾是汉族移民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留下了大量的汉族文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是据《汉书·地理》记载,汉代宜州郡治滇池郡,“南北有黑水庙”。后来的《后汉书》、《郡县志》、《华阳国志》、《南中志》等历史文献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对此,清道光《云南通志稿》考证说:黑水就是后来的盘龙江,上面有黑龙潭,在昆明城东北二十多里,黑龙潭旁边,就是汉黑水潭。据此,今天昆明北郊黑龙潭公园的黑龙宫,是早期汉族移民在滇池北岸留下的文物之一。二、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苏宗元与钟(公元84-87年)蜀郡王追为(益州)太守,其政尤异...学校开始兴起,逐渐移风易俗。”王追始兴学堂开创了儒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先河,不仅是《信史》记载的云南官学的先驱,而且通过办学在当地非汉族土著民族中广泛传播中国文化,收到了“渐移其俗”的效果。因此,王追始兴学校所办的学校虽然早已淹没在时间的流水中,但仍不失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早期文物。此外,《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古昌县,汉晋时原名“郭昶”,后以“汉开西南夷”时统军将领郭昶之名改称“古昌”。据此,古昌县名也应是汉文化的历史遗存。汉晋早期汉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蕴的第二次深厚积淀。

第三,西方的白人文化

关白人文化是云南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代表了东晋初年至中唐南诏兴起之初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据考证,“Xi关白人”是由汉代以来移居云南的早期汉族移民形成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与云南中东部“云南伯”的直系后裔“白蛮”融合。因此,西部的白人文化是一种汉族文化和云南本土文化混合的复杂的古代文化。一般认为,西爨文化以当时的华南都城、上层统治集团爨氏家族的故乡云南东部的威县为中心,以曲靖县南部分别出土的东晋爨堡子碑和陆良县爨龙岩碑为代表。对于西方白人文化的覆盖,《舒曼》第四卷说:“西方也是白人;董耀,吴人也。当日宝中,东北曲靖府,西南宣城,临城,牛马野。在石城、昆川、曲阜、晋宁、蔚县、安宁至龙河市,称为西爨。在曲靖地区,升麻往四川南部到埠头,称为东爨。风俗也是有名的。”可见唐代周坤故里滇池北岸,是西游地区仅次于石城(即曲靖麒麟区威县治、三岔)的第二大城市。同时有记载,这里也是爨氏家族分支的世袭领地,即“周坤将军的刺史是罕见的事件”,“周坤的刺史是与日俱进的”,所以这里应该是华南爨氏的二级统治中心。然而,在唐朝中期的天宝时期,周坤古城也遭到了破坏。“此后,自曲靖府、石城、圣麻川、昆川,南至龙河城,兵源不足。”所以传世文物所剩无几,更多体现在历史文献中。第四,南诏与大理文化。一脉相承的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三座高峰,也是最辉煌的一页。南诏、大理文化主要由彝族、白族先民即唐宋时期的“乌蛮”、“白族”所承载,佛教文化是其典型代表,其中心在滇西洱海沿岸地区。作为南诏的“上都”和大理的“东京”,滇池北岸、拓东、鄯善,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其中,建于南诏晚期的东、西寺塔至今仍屹立在昆明城的南部。还有布拖寺(今圆通寺),也是南诏晚期修建的。以及始建于大历年间,原位于鄯善城的古建地藏寺,等等。在昆明古城外围,南诏、大理留下的佛教文化遗存有昆明西部裕安山脚下的朱倩寺、安宁温泉的草溪寺、安宁霍克基石窟、仅次于剑川、石宝山的云南第二大石窟群、晋宁、禄劝的“大黑神”雕像等。南召、大理等地世代流传下来的大量佛教文物,与拓东、卓妍两座古城一起,无疑为明清古城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元代的多民族文化。

元朝灭大理,建云南省,确立了昆明在全省的中心城市地位。与此同时,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随着大量外来民族户的逐渐植入和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地处滇池北岸的云南省回民鸭池城逐渐呈现出汉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其中,仅就宗教文化而言,不仅南诏、大理等地传承下来的阿里教,即南方佛教和中原传入的禅宗得到了保存和发展,而且蒙古人南下带来的藏传佛教也曾传入昆明,留下了祖盘山大德寺、西山华亭寺、太华寺、晋宁盘龙寺、昆明东郊官渡金刚塔和城市东部等地名。与此同时,随着大批中亚和西域穆斯林进入蒙古军队,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也传入云南省昆明市和省内交通沿线的主要城镇,如曲靖、昭通、大理、保山等。

此外,早在汉代就传入滇中,但自东晋以来长期蛰伏的汉文化,在元代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而复兴。元初,石仔在“城北”雅池建文庙,“劝士子学”。这是继东汉益州太守王《信史录》转述始兴学派之后,大兴儒学在封建政府主持下传播中华文化的又一举动。据考,始建于元初的文庙学宫,历经元、明、清三代传承。

综上所述,在明清时期昆明古城修建之前的两千多年里,滇池北岸积淀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经过周坤、拓东、鄯善、鸭池四大古城的长期积淀,尤其是元代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后世昆明古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基本格局。明清以来,昆明多元文化的鲜明特征一直没有改变,并有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