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鞭子
鞭身多为铜铁材质,也有硬木材质。它的横截面有圆形、八边形、六边形等形状,其中大部分是圆形。
大部分鞭子都是用绳结铸造的,可以增加它的打击力量。这种有结的鞭,外形类似竹竿,所以俗称竹鞭,无结的鞭叫素鞭。为了增加某些鞭子的力量,鞭子上会增加其他部件。
▲军事博物馆收藏明代铁鞭。
铁鞭可以百万兵。
鞭子护手有铁板和珠两种,铁板护手的外观和刀铲相似。
大部分鞭子是整体铸造的,鞭身、护手、手柄和手柄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根金属短棍,也有一些鞭子的护手和其他部分是分开安装的。有两种方法来处理鞭子的把手。一种是用两块木头夹住铁柄,类似于剑柄的装裱方式。另一种很简单,直接把绳子绕在铁把上就行了。
▲内蒙古博物馆藏清代铁鞭。
与鞭子同时出现的还有槌子,两者都是短柄钝器。它们的用途和外观都差不多,区别主要在于击打部分的形状。
锏的横截面有三角形、正方形、八角形等。,而且大部分没有结,大部分侧面有凹陷。鞭子的横截面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而且大部分都有结。
▲故宫博物院有清代铁锏。
鞭和锏的区分标准是,有三角形边缘或凹边的一定是锏,横截面为圆形的一定是鞭。但是,区分鞭子和狼牙棒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八棱铁锏和八棱素鞭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是一回事,四棱铁鞭和竹锏是一样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区分鞭子和锤子。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鞭是圆形的有关节的鞭,而大部分的鞭是三角形的凹鞭和四边形的凹鞭。他们之间没有混淆的可能。
▲内蒙古博物馆收藏明代龙纹铁鞭。
北宋时期,由于军队甲率高,有利于破甲的鞭锏武器十分流行。《军事典籍总汇》中记载了铁鞭的插图,这也是现存最早的关于铁鞭的图像。
当时很多将军都是用铁鞭打。如北宋将军王爵善用铁鞭和铁杵,被称为王铁鞭。
康定二年,宋廷任命任馥为领军抗击西夏,时任荆州刺史的王爵也在任馥的控制之下。行军时,任甫、先锋桑舟轻骑在前,朱官、吴英紧随其后。二月十三日,任府与西夏军相遇。战后不久,西夏军留下大量物资,仓皇而逃。桑乙见此,便领兵追击,任父亲自领兵迎敌。宋军一路上没有遭到激烈抵抗,但追击改变了原定的行军计划。黄昏时分,任馥和桑衣在濠水川相遇。朱官和吴英驻扎在洛川。
▲西夏陵遗址
双方约定第二天联手进攻西夏军,但是双方还没有交手,就被西夏军包围了。任父及其部下不及本阵,最终被西夏军全歼。任馥和桑舟都被杀在阵中。
西夏军剿灭任府后,联军对宋军余部进行打击,王玄得知消息后,率军前来援助。眼见敌人强大,王玄亲自持铁鞭攻阵,连杀数十人,铁鞭都被打弯了。由于敌军寡不敌众,王珏始终没有遇到任府。回到营地后,他因伤势严重而死亡。
最终,宋军被击败,只有少数军队成功撤退。
在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军队也普遍使用铁鞭。例如,辽代的雕塑也展示了手持铁鞭的战士形象,包括宋军的敌人西夏军队和一些使用铁鞭的将军。宝元元年,宋军打西夏,西夏军将领“举鞭策马,出山相攻”。在明朝,军队也使用鞭子和锤子。根据军事装备大纲,骑兵讲究迅捷轻便,但遇到穿重甲的敌人,就要用皮鞭和锤破甲。当时的重型铁鞭是双手使用,四尺九寸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膂力量身定做,重量一般在十几斤到二十几斤。
▲关府博物馆收藏明代铁鞭。
从《军事装备大纲》收录的鞭刑插图来看,铁鞭的使用方法与双手剑类似。明代何在《阵法纪略》中说,当时有钯尾鞭、张八鞭、铁鞭、豹尾鞭、铁鞭等四种。这些鞭子各不相同,但“姿势、技术和步法都是用拳头和棍子举起来的”。
当时随着火器的普及,出现了一种具有热兵器属性的铁鞭,俗称雷火鞭。这种鞭子的主体是一根铁管,里面可以装火药和铁子弹,相当于一种异形的火门炮。当用户遇到敌人时,可以先施放铁弹,然后手持铁鞭进行战斗。
▲徐州博物馆收藏明代雷火鞭
到了清朝,铁鞭在军队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清军精锐部队——瑞剑营都装备了铁鞭。从皇家礼器来看,清代绿营的装备五花八门,但八旗军的兵器却很少,都是造型简单的实用兵器。作为清军精锐,瑞剑营依然没有放弃铁鞭,可见这种武器有其独特之处。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铁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