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蔺相如,还有谁在渑池会议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公元前279年,秦王为了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交好,邀请赵惠文到渑池相见。赵王不敢去,但在蔺相如的建议下参加了联盟。联盟时期,蔺相如为了获得与秦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与秦王进行了一番争斗,一度被形容为美谈。

(一)参加渑池会议的,有两个无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他们后来改变了历史的方向。

蔺相如在渑池会议上大放异彩,历史记住了他的忠义机智,却忽略了领兵护主的名将廉颇。当然,还有两位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就是坐在渑池酒席两侧的白起和赵生,但他们在当时并不出名。渑池之会,随后的负荆请罪、媾和,都属于蔺相如的舞台。殊不知就在19年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换成了。战神?田雷和未来的名人?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之一的赵胜。

十九年后,他们两人田雷为秦国统一大业奠定了最重要的一战,而赵胜却在关键时刻糊涂了,亲自把历史的天平推到了秦国一边。

十九年后,在一个叫昌平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烟雾。此战前后,云集了最豪华的明星阵容,如田雷葛望、李冰范睢、廉颇赵括、赵胜玉青等他们或是上战场打仗,或是寺庙出谋划策,或是后勤支援运送粮草。谁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这场世纪大战,谁就赢得了战斗,统一了全国!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百万,占当时战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那是中国冷兵器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没有之一。

让我们来谈谈和秦。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大,开始了吞并六国的进程。燕之战楚败,夷阙之战韩魏联军败。齐国几乎被伊率领的联军所灭,从此一蹶不振。在中原大地上,只有赵国有实力与秦国抗衡。胡夫骑马射击?改革后,赵的国力大大增强。

(2)开放?战国四公子?其中的赵胜,在关键时刻做了两件蠢事,把自己的国家一步步推向了绝境。

首先是招祸,这也是从上党县开始的。上党,属于韩国,是一个危险和居高临下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有赵,西有秦。秦国和韩国打仗,韩国战败,被迫割让给上党。但上党郡守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让给了赵。高瞻远瞩的朝臣廉颇和虞卿(此时蔺相如病重)劝赵王不要收他们,并表示现在虽然只有秦赵两强并存,但与秦决战的时机尚未到来,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实力。我没想到平原君赵胜一生都很聪明,但他此时却很困惑。他提出可以接受不劳而获的十七座城市。结果贪图一时之利的赵王听了他的话,欣然接受了上党郡,无异于夺他人之粮。秦也知道迟早会有一场与赵的较量,但他没想到这一切来得这么快。上党郡事件正好给了秦出兵的借口。

如果说赵胜做的第一件蠢事只是造成了灾难,那么第二件事就更蠢了,因为它使赵失去了独霸天下的资本。这场战争,秦赵双方总兵力超过百万,在长平之下对峙。秦几代人的努力似乎都是为了这场战争,赵这边也是倾尽全力抵抗。两国气势如虹,谁赢谁就有机会问鼎中原。但谁也没想到,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战局僵持不下,赵显然有点不耐烦了。这时,在赵殿之上,和赵胜误判了形势。他认为赵应该采取主动,把敌人挡在门外。他说服赵王用著名的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结果后面的人都知道了纸上谈兵的经典理论,赵军四十万兵被杀。从此,赵国无力与秦国抗衡,损失了大批精英。于是,秦国扫除了其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强大屏障,白起更加强大于天下。相比之下,是和赵胜一时的愚蠢断送了赵的整个基业。

历史是多么有趣啊。长平之战几年后,嬴政出生在赵国,三年后,一个埋葬大秦王朝的人出生在楚国的一个小镇上,父母给他取名刘基。当然,这是后话。

(3)那堆尸骨依然诉说着当年那场惨烈无情的战争。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场战争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历史记载中。这场战争也是人类冷兵器史上史无前例的战役。

2014年,山西省高平市修建长平战役纪念馆。与其他纪念馆不同,馆内只有层层白骨。战争过去了两千多年,一堆堆白骨依然诉说着当年战争的惨烈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