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墙的历史

肇庆古城墙建于宋祐年间(1053)。历经953年的风风雨雨,古城墙的位置和周长从未改变。像肇庆古城墙这样主体和外围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在广东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历史上,广西壮族首领农高智反宋,兵临端州。端州太守丁弃城而逃,被朝廷革职。狄青平定农高智(1053)后,肇庆开始修筑土墙。宋三年(1113),知府郑敦义扩建土城,建成砖城,东有宋冲,西有镇西,南有段曦,北有朝田。宋城建成后,到明洪武元年(1368)第一次修复,历时250多年。从明朝成化元年(1465)到清朝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修复了20次。成化十六年(1480),知府李为保护城池,在楼下加砌了一道砖墙,增加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刻四块石碑,改东门为青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浔,北门为朝天。崇祯十四年(1641),肇庆太守张景信主持了更大规模的古城修缮,增加城墙3尺5寸,城墙高度增加到2尺5寸。同时,重建了四门月城,增加了程门路。在清朝,城墙在战争中被多次破坏,以加强城市的防御。清顺治八年(1651),总指挥徐二仙、知府张之璧在城上增建6座碉堡、148碉堡、2座水城堡,拆除离城4尺以内的房屋,增修楼房。从那时起一直到民国初年,这座城市都保持完好。

1915年,城墙顶住了洪水,使城市安然无恙。然而,城墙被损坏了。1916年,昭阳罗守备使李耀翰拨款修缮城墙,疏通东门外濠道。从1924到1926,城墙上的城门楼、罗角楼、文昌阁、越城堡均降低了7平方英尺左右,城门被填平,修成斜坡,方便通行。

宋城历史上有端州府、两广总督府、段曦书院、学校大院、广济仓库、商业街等。根据我市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古城墙将分阶段进行修复保护。同时,在宋城及周边地区,将加大保护力度,逐步修复相关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