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首先发现了敦煌莫高窟?

乐尊和尚找到的。

莫高窟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碑》一书记载,公元366年,秦朝开国前两年,有僧人高兴路过此山,忽见金光闪闪如佛,于是在岩壁上开凿第一窟。此后,禅师法亮等人继续在此建窟修行,称为“沙漠石窟”,意为“沙漠中的高处”。

后人改称“莫高窟”,是因为常见“漠”和“莫”。还有一种说法是:佛教徒说,建佛洞功德无量,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没有比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正面对党泉,东面是祁连山支脉三维山。南北总长1.680米,现存历代窑洞735个,分布在1.5 ~ 30米高的悬崖上,上下1 ~ 4层。

分为南、北区,其中南区为佛教仪轨之地,各朝代壁画、彩塑492件,彩塑2400余件,壁画45000余平方米,唐宋木檐五座,民国初年重修九层,作为莫高窟的标志。莲花柱佛塔20余座,地砖2万余块。

北区共有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计入北区492号),是僧人修行、居住、安葬的场所。有土炕、灶坑、烟道、龛、灯台等,但大多没有彩塑、壁画。

扩展数据

十六国时期的莫高窟壁画不多,主要有描绘因缘、苦修、善行的本生画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教故事画、叙事画等,集中在最早发掘的272、275、286号窟。

当时的壁画人物半裸,动作极其夸张,面部和精神都充满了宁静神秘的色彩,颇有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壁画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不仅本生和佛教的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254号洞穴的“死去国王的本生故事”、“萨那王子的本生故事”和257号洞穴的“本生故事”深深吸引了游客。

《皮比本生王故事地图》讲述了皮比王经历的一场血淋淋的考验。为了从鹰口中救出鸽子,不让饥饿的鹰饿死,他发誓要救众生之尸,愿意割下自己的鲜肉喂鹰。然而,苛刻的鹰要求切下的鲜肉不能比鸽子轻。

尸王割下了他所有的肉,但还是不够。他做了最后的努力,自己站在了秤上。结果,大地震动,宫殿摇晃,五颜六色的花散落在天空,鹰和鸽子不见了,尸王恢复如初。第254窟的“王本生之尸”是莫高窟中最精彩的故事。

中间是一具高大的尸体,丕王把画一分为二,看着自己血淋淋的小腿。他周围较小的图片描述了鹰追逐鸽子,鸽子向丕王求助,以及他们家人的痛苦等情况。构图将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有机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中,使中心突出,井然有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

百度百科-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