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1994。证券公司的主要方向是从经纪业务转向承销业务。为了与之合作,需要吸引一些大客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非正式的信托关系,证券公司的角色也会转变为受托人,大客户将资金交给证券公司进行投资。这些基金大多发展成了隐性的“一级市场基金”。专门在一级市场打新股,利用营业部的优势,不仅收益率高,而且基本无风险。

第二阶段发生在1997-1998,一级市场非常活跃,上市公司将从股市募集的闲置资金委托给主承销商进行投资。这一时期出现的地下私募基金更接近于严格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大多以公司的形式出现。公司法规定企业的大部分资产不能投资股市,投资咨询公司只能做简单的咨询业务。但实际上,很多咨询公司一直在以“委托代理”的方式操纵大量地下私募基金。而一些投资公司本质上是兼顾财务顾问和重组服务的私募投资公司基金,往往依托于一些证券公司,可以对整个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1999到2000年中期。由于各种“投资管理公司”过热,大量证券公司员工离职,尤其是1999中间走出来的一批资深证券人员。由于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和他们的营销技巧,他们进入这个领域后在市场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响。此外,在此期间,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现金、国债或上市证券。地下秘密改为地上公开后,券商在这项业务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也有同样的承诺,比如保证本金回收,保证年收益率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券商提高了准入门槛的资金要求。据了解,有的券商要求至少几千万元的资金。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和优势,私募股权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迅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像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和国际金融“狙击手”。在我国,虽然没有公开、合法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个人从事了集合证券投资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和性质。

据悉,国内现有私募基金总额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大部分已经利用美国的相关市场法规和管理条例进行了规范,聚集了大量的行业精英和经济学家。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只能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没有阳光的地下世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基金市场的开放为期不远。根据相关协议,外资可以在五年内进入中国市场,未来的市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尽快给私募基金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让其早日进入阳光地带。这不仅有利于规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也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创新,不断创造和丰富证券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满足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地下私募基金的总量远远超过在深沪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其总量保守估计在2000亿元左右,较高估计为5000亿元。按此估算,考虑到这些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我们可以认为,虽然深沪两地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股本和净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不到4%,但随着私募基金的加入,这一比例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美国的投资基金比例为18%)。

因此,私募基金实力雄厚,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逐步规范和引导其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私募市场的发展虽然是自发的、地下的,但并不是乱七八糟的,而是以信誉为导向的、有序的,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出现大的纠纷。正是因为私募基金的市场化,很多公募基金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首先是基金持有人和管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根据《证券法》规定,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经理日报酬为1.5%乘以1/365,相当高。这直接导致部分基金经理希望在短时间内提高净资产来获益,而在年底分红到来时,又迅速做低净资产,容易造成违规操作。其收益从年终分红中按比例提取,使得基金持有人和管理人的利益一致。

其次,基金经理的风险承担机制。国际上,基金经理一般持有基金3%至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用于先行赔付,以确保管理人与基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国内大部分私募基金也采用这种方式,但不同的是比例高达10%到30%,所以出现亏损时,最吃亏的是基金经理。之所以比例这么高,是因为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同时因为是地下运作,风险大,很难吸引资本加入。

三是基金管理人对基金持有人的主动选择机制。据说某规模70亿元的私募基金,在招募时向资本持有人提出“八不要”:资金不要少,一般每人3000万以上;不求固定回报;不要花很短的时间。

第四是融资和投资方式的完全市场化,很多可能会触及金融管理法规。在私募基金中,一些违法但合理的做法非常盛行。

第五,私募基金开始关注治理机制。

三季度,a股继续下跌,但兴业信托公司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与其合作发行的私募基金大多在三季度末保持高仓位。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兴业信托发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三季度管理报告显示,9月末82只阳光私募平均仓位为66.9438+0%。其中28只产品仓位超过90%,占比34.15%,而16只产品几乎都在满仓操作,权益类资产占比超过99%,占比19.51%。此外,仓位在70%-90%之间的私募产品数量为16只,占比19.55438+0%;仓位在50% ~ 70%的产品数量为14只,占比17.07%;仓位在50%以下的私募产品有24只,占比29.27%,其中仓位在10%以下的私募产品有5只。

此外,随着近年来私募基金的爆发式增长。据格上理财统计,私募基金公司超过500家,产品总数超过1,000只,规模超过1,500亿。很多私募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很多私募产品的初始规模已经超过6543.8+0亿元,堪比公募。据格上理财统计,2010年公募基金共发生372次基金经理变更,较2009年增长约70%。同时有192位基金经理辞职,比2009年上升了64%。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的经理更换速度是惊人的,而且

随着2015脚步的到来,保险资金运用陆续细化。其中,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为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