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文化的发展与起源
“荷花”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之前,大约104500年前,地球的大部分被海洋、湖泊和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发,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片贫瘠的大地上。其中有一种我们今天称之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顽强地生存在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大约九千年后,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很快发现这种“莲”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和莲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香甜可口。渐渐地,“莲花”这种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了人类生存的象征。直到公元前5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开始进一步了解荷花。当时,为了满足生活对水的需求,人类一般定居在有天然泉水的河岸和湖泊或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区恰恰是野生荷花的主要分布区。从出土文物中发现,在河南郑州市北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室内桌上有炭化的麦粒和两颗莲子,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人类在持续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荷花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代荷花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荷兰文化的形成荷兰文化的形成荷兰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荷花文化——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荷花文化自公元前11世纪以来,中国从漫长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时代——西周。荷花也是在这一时期从湖泊沼泽的野生状态进入人们的田间池塘。《周树》载“齐泽已尽,莲藕已掘。”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春秋时期,人们给荷花的各个器官起了专有名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尔雅》记载:“莲,莲,其茎茄,其叶,其原密,其画汉,实为莲,其根莲藕,其中益益。”对荷花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概念。荷花以其实用性进入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同时也以其绚丽的色彩和优雅的魅力渗透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对荷花的描述:“山中有浮素,阴中有荷花。”“彼岸有不好的一面,还有莲花。”荷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引进并种植在花园池塘里。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今苏州灵岩山)用莲花奖励他最喜爱的妃子。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高118 cm,故宫博物院藏),从艺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在时代精神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工艺宝器取材于真实自然,莲花纹概括形象,龙与苍蝇跃动。可见,莲花和被神化的龙、飞、鹤一样,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高贵神圣的象征。秦汉至南北朝的荷花文化,秦汉至南北朝的荷花文化,秦汉以前,封建割据,战乱频仍,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在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中,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医药、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汉代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对荷花的栽培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代以前,中国所有的荷花品种都是单瓣红莲。魏晋时期,出现了重瓣莲。南北朝时期,莲瓣数以千计。自西汉以来,我国官私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通过这些中心市场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大大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术。北魏贾思勰写的《齐·姚敏书》中有“种藕之法”:“初春挖藕种于鱼塘泥中,然后有莲花。”;还有一种“种莲子”的方法:“八月九日,莲子若硬黑,就把莲蓬头在瓦上磨薄,用熟泥封死,如三指长、二寸长,使莲蓬头磨匀磨尖,泥干后抛于池中重泥之下。皮肤自然薄,容易长,很快就出来了。如果不磨,皮会又硬又厚。可见当时中原南北两岸的荷花栽培技术相当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