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调查史
在中国,李道元(公元466-527年)写了《水经注》,其中描述了在黄河支流龙门镇的石壁上刻有三国时期魏、四年(公元223年)6月24日最高洪水位的石刻。经过调查,发现了中国历史上多处枯水记录。比如在四川涪陵河段的长江中游岩石上,石鱼纹附近刻有唐代以后出现的162枯水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一些流域的水文调查和全国65,438+02,000多个河段的洪水调查。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将6000多个河段的资料和历史上60多次最大洪水的资料编入《历史洪水调查资料汇编》。气象部门整理了中国500年的旱涝历史资料。1981年65438+2月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数据,发布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文调查采用了新技术。如遥感技术,特别是多波段摄影、微波扫描和红外技术,已应用于流域自然地理和水体及其污染的研究(见水文遥感技术);核技术在测量土壤湿度、积雪和研究地表水、地下水和沉积物运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