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水镇的著名特产。

龙水五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唐末,长垣(今荣昌)郡令韦君靖“加入义军”,在大足建寨屯兵,从而升任常州刺史、京南军。韦伯斯特以“义军”起家,军需自筹,没有朝廷供应武器,可能导致武器工匠业的兴起。北山韦君靖碑有100多个少将署名的头衔,其中“建将”10个,可能与军备自给有关。节级将校中有1“龙水义军镇将”“龙水镇将”,说明当时龙水是荆南军队的重点驻军之一。《新唐书·地理六》记载附近的永川、巴川(今铜梁)出产铁,材料来源也很多。

从蜀到宋,大足石刻兴盛,僧人云集。“五分佛制,半月剃”(《做钞》)要促进工匠和剃刀的发展。北塔宋代雕刻的60号龛像记载“大足区玉溪住铁匠刘杰”,“一根铁索重30斤”,并说服另一“铁户”赐三根铁索。

元明时期没有龙水铁器的记载。相传龙水郑氏一剃刀户,明末避遵义之乱,清初回原籍复业。清代中期,玉龙铁业相当发达。道光年间,徐玉贵学习历代玉龙,学完就开始历代打铁。清末以后,军阀混战,龙水一度成为四川十余个制枪基地之一,民用铁器几乎被排除在外。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首都,销量大增,边角料成为新的原料来源。龙水铁器复兴,一些名牌产品精益求精,抵制日货。抗战后期,估计能拉男青年300多人,铁业逃出云贵,不是丢了老师,就是丢了老师,难以为继。且抗战胜利后,销售扩大,重振旗鼓,从业人数达3000余人,约占当时四川炼铁工人人数的五分之一。然后通货膨胀,重新陷入困境。

民国时期,龙水铁器为川渝成都第三大。

解放后,龙水铁厂以“五金”闻名,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1951年,有近千家五金生产商,他们组成了一至八厂的合资企业。1998年,该县利用璧山社援助的4万多斤大米和私人集资建立了公私合营实验铁厂。拟集中开展五金新产品测试,省供销社派专人到龙水组织汇报。原本打算拍个纪录片宣传一下,最后因为汇编素材不足停了下来。1954年,龙水五金按统计分类更名为“五金”,并由此以“龙水五金”之名广为流传。截至1956,实行公私合营的五金企业先后有人民电器铁厂(合资后改名为人民电器厂)、新民合资五厂(改名为新民洋刀厂)、永和烟刀厂(改名为永和铁厂)和长兴、谢利、群益锅股厂(合并为一厂,命名为长兴锅股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龙水一八社、城关五金农具社、万古五金社组成。龙水五金公司在四川最早实行公私合营,省里编的《手工业合作化十大宣传资料》多以此为依据。

1956根据省手管局的表格,全省手管系统金工总值6528万元,占比最大的前三位城市分别是:重庆,占比15.24%,江津区,占比11.13%,成都。江津地区手管系统金属加工主要在龙水,龙水五金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1958年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龙水成为卫生镇。中央卫生检查组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吴金杭视察了该镇。临走时,镇上委托他带了一封给毛主席的问候信和两件小礼物:旅行剪刀和手工丝织品。我很快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复,说我收到了所有的信件和纪念品,毛主席都看过了。龙水干净卫生,五金产品很有名。你应该巩固和发扬你的成绩。那年冬天,中国手工业总局陈局长和省手工业局周局长带领工作组到龙水考察五金的历史和发展。周主任说,国家对龙水五金非常重视,中央重点在北王麻子、南、西南龙水五金。龙水不仅是中央重点,也是全省的基地。

1958冬,五金生产方向发生变化,主要为农业机械化和钢铁服务,民用产品大幅减少。1961,系统调整,大力恢复民用产品。2008年,大足参加了全国五金产供座谈会,参加的有26个重点产区,多为大中城市(包括四川的重庆、成都)。1962期间,人们来信要求恢复怀剑生产,龙水恢复怀剑和指甲钳生产后,四川日报相继发表了《怀剑新生》、《怀剑新生对指甲钳的思考》等文章。参加全省工农业劳动模范大会的,是龙水洪光刨床厂红炉女工王光辉。

1963年,龙水建起了50千瓦的电厂,龙水的五金生产开始走向机械化。1971由川南电网改供电,机电设备增加。随后采用电镀工艺,改变了传统的“浓黑”外观。万谷菜刀获准出口,四家国营五金厂转做机械产品,各五金厂加强科技考察活动,加快机械化进程。1979根据省委指示,改变了多年统购统销的体制,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80年代与大城市的厂矿、科研单位挂钩,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出不锈钢系列产品、旅游产品和出口型产品。龙水五金协会成立于1984,开展五金生产销售的各项服务活动。1985年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龙水五金专业市场,全县刀剪锁总产量1746万(含乡镇企业)。

解放后,大足被誉为“五金之乡”,与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刀剪齐名。龙水五金具有吃废吐宝、价格便宜、实用百搭、经久耐用、独特钢火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很多产品特别适合农村、少数民族、边民的使用习惯。怀剑、不锈钢炊具等产品也受到城乡民众和游客的欢迎。传统的品种、规格、等级有了很大的发展或提高,呈现出新的生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