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场馆为什么从“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

将冬奥会场馆从“水立方”改为“艾斯·库伯”的目的是为了承办冰壶比赛。

回到2005年7月31,2065438,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落到了北京。按照计划,水立方将被改造成一个“冰块”来承担冰壶比赛——在中国最著名的场馆晶莹剔透的蓝色膜结构中,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没想到,这个先入为主的决定,让水立方的命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冬奥会的冰壶比赛,一直被定格在混凝土结构上。如果要在水立方举办,那就只能完全放弃原有的功能,在游泳池里浇筑混凝土。但一旦倒了,游泳池就废弃了,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水立方的夏季奥运功能。

“水冰转换”,奥运史上前所未有的做法,带来了打破游戏的希望。

扩展数据:

冰和水是两个世界。

水立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水上运动比赛场馆,总建筑面积6.5万至8万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这里有许多游泳池、跳台和一个占地一半的水上公园。

从高温高湿的游泳池环境到低温干燥的溜冰场环境,可谓“冰水两重天”,改造的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在改造中,很多原本引以为傲的设计,成为了眼下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醒目的“蓝色泡泡外墙”。

水立方的蓝色膜结构轻盈轻盈,但对于娇嫩的冰来说,从早到晚的阳光并不友好。据资深技术经理石玉桥介绍,他们在膜结构上覆盖了一层PVC膜,为水立方“拉上了窗帘”,避免了阳光对冰面的影响。当水立方切换到“夏季模式”时,可以去掉这种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