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是如何从东汉步入三国时期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像曹操、孙坚、刘备那样组建自己的军队对抗黄巾。面对旨在消灭富裕阶层的黄巾军,房产主们各有各的表现。以参与者而非决策者的身份加入政府军,是最常见的“报效祖国”方式。后来三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比如于禁、张?邓等人是与张角作战的众多部队之一。战后,他们因为特殊贡献没有被授予某些职位。

其他人虽然没有参军,但在战争中也帮助了当地的军事防御任务。比如曹魏集团的著名谋士程羽,后来在家乡打败了一个响应张角的副县长。其他人则比较温和。比如孙吴集团的重要财产鲁肃,他选择了将自己的财产分给老乡,以换取当地的和平。

注:这一段有待商榷。看来,鲁肃事件应该发生在董卓谋反期间。

一个更令人惊讶的例子是储旭,曹操未来的心腹侍卫,他也组建了一支雇佣军,在动乱期间多次与敌人作战,但他并没有因此发展自己的力量。然而,储旭本人虽然实力惊人,却不善言辞(据说有一次敌人向他要一头牛作为食物,但牛不肯,储旭直接用手把它拉回到原来的地方)。他勇猛善战但性格内向,真的更适合做保镖而不是领导。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种观点有利于管理者,也有利于被管理者。

黄巾起义队一年内全军覆没,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合理的新秩序规划必然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尽管如此,起义军在帝国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而正是黄巾军证明了东汉政府的软弱,因为如此庞大的反政府组织直到暴动的最后一刻才被东汉中央所知,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政府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

所以在张角失败之后,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暴乱,但大部分属于土匪性质。仅有的两次例外是马超父亲马腾领导的西北多民族联合兵变和汉中最早的道教派别五斗米领导的起义(因为入教需要缴纳五斗米作为会费)。这两个地方的叛军首领成功地将自己转变为地方军阀,掌握了各自领地的军政大权。当然,这也是当地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的,后面我们会提到。

尽管出现了这次危机,东汉中央政府并没有及时改变政策,卖官鬻爵现象继续横行。尽管刘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似乎已经反思并试图改变帝国的困境,但他开始任命一些品格良好的官员,同时开始亲自游行并改革军事制度。如果他活得长一点,这些新政策也许会产生一些效果,但不幸的是,这些希望随着他的重病而被带进了历史的坟墓。

摘自:剑桥三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