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唐僧取经的主要内容
直到13岁正式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玄奘出家时,是隋朝。当时对和尚出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那些有才华的人才能被选出来刮胡子。
后来因为战乱,玄奘离开了寺庙,四处游历。在这个过程中,玄奘发现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很多不同之处,自己也无法证明谁对谁错,于是产生了去天竺取经的想法。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所有的出入境都必须经过国家批准。627年8月,玄奘向朝廷申请出境,被拒绝了。立志西游的玄奘夹在商人中间,走出玉门关,独自踏上了西游之路。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玄奘在极度干燥的沙漠中断水四天五夜,这是常人在正常环境下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时候玄奘觉得自己的生命大概要走到尽头了。
于是,据史书记载,他特意向菩萨传话:玄奘此行,不求财利,不求名誉,乃无上佛法。仰望菩萨,关怀群众,是苦的。你为什么不知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玄奘在我此行并没有求名,更没有珍惜利益。我只是追求至高无上的佛教。菩萨,你要救苦救难,保护众生。我太难相处了。你不知道菩萨吗?
经过千辛万苦,玄奘终于抵达天竺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学佛最高的地方,大长老戒贤在这里学识渊博,备受观众敬仰。玄奘拜戒贤大师,随他学佛。
在此求学五年,玄奘不仅认真听讲,还贪婪地阅读藏在寺内的各种经书,成绩优异,成为天竺有名的一流佛学家。玄奘并不自满。后来,他漫游了印度的东部、南部和西部,参观圣地,拜访名师。过了两年多,我又回到了那烂陀寺。杰贤大师请他在庙里讲学。
印度的太阳之戒王在首府群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利吉)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学术辩论。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玄奘的精辟论述让大家惊叹不已。在18天的会议中,没有人反驳他的论点。群女城大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很高的声誉。
玄奘长期在外,对祖国的思念越来越迫切。杰日国王一直不愿意让玄奘离开。他愿意给他荣耀和地位,普通人一辈子都想要的东西。然而玄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漫长的西游记,不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他想回到他的家乡,告诉那里的人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告别故土十七年后,玄奘再次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玄奘,多次建议让玄奘世俗化,帮助自己处理朝政。。但在玄奘看来,他想做的是翻译佛经,而不是别的。
翻译佛经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19年后,玄奘一直埋头翻译佛经,在弟子的帮助下,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玄奘还把中国的老子翻译成梵文。玄奘翻译经典75部,经典1335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量。
但早年西游记的艰涩,常年翻译工作的繁杂,极大地损害了玄奘的健康。公元664年,玄奘翻译了五段咒语后,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停止了翻译。同年2月,玄奘逝世。
扩展数据:
唐僧取经之路
玄奘西行路线,经哈密、高昌、龟兹,过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过扎河,过雪山,入印度北部。当他穿越800英里的沙漠时,四天四夜没有一滴水。但玄奘下定决心,信誓旦旦:“宁向西一步而死,不向东一步而活”,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来到印度。
玄奘,携657部佛经,于今日经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玄奘行程五万里,18年。
看着唐僧取经的路线,广大网友疑惑为什么唐僧不直接从西藏或者云南进入印度。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1,唐僧当时没有世界地图。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人们对世界的地理位置有片面的了解。还记得鸦片战争已经打响,道光还问了“从英国到新疆有没有旱路”之类的问题且不说比清朝早了近千年的唐朝,唐僧那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走直线。
2.云南和西藏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化或者不为人知,人少路少或者没有路。如果唐僧能登上珠穆朗玛峰,然后从山的另一边下来,进入藏南,那就真的是神仙了。
3.另一方面,唐僧走的这条路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远,但在古代却是一条非常成熟的去印度的路线,也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去印度的路线,因为这条路线和自汉朝以来商旅千年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完全相同的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