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课程如何开展?
一、初中语文拓展课程发展的契机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导致学生的发散思维被压抑和被动的现状。就语文课选用的教材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数学、化学、历史、物理、生物等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语文的延伸等于生命的延伸,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学科属性。我们必须在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这是一脉相承的。
老一辈的中国教育家早就把拓展教学的理念传给了我们。例如,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就提倡一种扩展文本的阅读方法。他在《关于语文的学习》中说:“我认为最好是以选文为主,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局限于选文。.....我们必须从这一点出发,做各种相关的研究,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他以精读文章或书籍为起点,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大量相关书籍一起阅读,以加深和拓展知识,由点及面,由这里到那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作出了更精辟的结论。他认为:“中国的教科书无非是例子。有了这个例子,学生应该能够举一反三,发展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讲”督促学生“反三害”的标准,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 ②
二、初中语文拓展课程的内涵
所谓汉语延伸课程,就是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科间的关联和融合为能力延伸,以“大汉语”的视角开展各种指向学生汉语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互补、开阔视野、全面对比、加深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最终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三,初中语文拓展课程有效开发与实践的指导原则
(1)以深化课堂教学为基础。
课内教学课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实施课内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展课程开发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义务教育拓展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知识性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延伸课程强调知识的整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在现实情境中无法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静态的知识组织起来,系统地投入到动态的实践中去。如果只要求学生记忆低级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为零,而且切断了拓展课程的可能。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两周后,听力和阅读的学习效率在20%以下,而讨论、体验和练习的学习效率在70%以上。拓展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储存的相关知识创造解题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经验和能力积累。这样,已有的知识就可以带动对新知识的理解,在那个已知的知识体系上重构和完成新的知识,使之成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这样的讨论、体验和实践中获得的新体系的持久性和高效性,将跟随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甚至个人的终身学习。
比如要开设“唐诗鉴赏”的拓展课程,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记忆和总结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切入点,分解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几个要素,然后举一反三,自主合作学习,动态练习静态知识,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唐诗鉴赏能力。在这其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来引导和整合知识,把学习主体的地位完全还给学生。
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
在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凭空想象角度、方向等问题,不能把自己认为有益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这不仅误解了外延课程的内涵,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外延课程的期望,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设置点位呢?关键在于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被动地服从老师的指令,而是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积极进行语文学习的自我搜索、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探索汉语世界的奥秘。这个时候,老师就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谈判者。
当然,有时候学生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准确确定有价值的拓展课程的研究方向。他们只是为了兴趣,割裂了语文拓展课程和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比如有些同学提出的“动画语言研究”,虽然符合学生兴趣优先的原则,但作为一部文化背景浅薄、卖文化快餐的动画,研究价值不大。所以在这里,老师作为谈判者,要及时纠正。
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
在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明确,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如果他们的目标过高,不仅达不到延伸课程的预期效果,还可能使学生感到沮丧,失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好教师的好处在于他能够意识到班级的发展,他能够恰好从这个班级发展的逻辑出发,遵循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教师必须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改变教学方法。”(3)在与学生讨论语文拓展课程方向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真正考虑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名著的要求之一就是学生要读《水浒传》,其阅读建议是:“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部作品中无法避免一些滥杀无辜、歧视女性等封建糟粕,需要加以鉴别和摒弃。”那么,我认为七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看这部《水浒传》,完成上述阅读要求,是不符合学业情况的。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对古代汉语接触很少或没有接触。虽然有些同学看过简写版或者现代版,虽然水浒传本身就是白话小说,虽然有些同学文言文基础不错,但是如果把《水浒传评论》语言拓展课开给所有七年级学生,就有点脱离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了。九年级学生参加《水浒传评传》这门课合适吗?不完全是。根据上面的阅读建议做一些推广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要求学生像《百家讲坛》一样做学术研究,深入了解它的社会根源和社会理想是不现实的。
(4)以各种评价方法为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义务教育拓展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拓展课程的评价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时段的特点,采取笔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询问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论文写作、专业认定等多种方式。”这些评价方法大多可以应用于语文学科,都是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中,判断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和)结果。
语文拓展课程的评价重点应该和其他学习方式完全不同。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如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独立意见的能力等。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因此,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拓展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将关注点从知识、分数等对象转移到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因素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体现,是课程改革的本质进步。
比如笔者最近开设了语言拓展课程《儿童绘本欣赏与创作》,将其分为16课时进行安排:
1,资料收集整理阶段(1课时):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方式自主收集经典儿童绘本,课堂上师生将大家收集的绘本整理成不少于50册的书单。
2.阅读分类阶段(3课时):学生有效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充分阅读书目上的绘本,并根据个人理解,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
3.鉴赏讨论阶段(5课时):学生分组互相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分类个人(学生要从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教育意义、画面色彩等方面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探索儿童绘本的独特之处,最后思考一个好的儿童绘本应该有什么特点。
4.模仿创作阶段(6课时):学生根据总结出的优秀儿童绘本的特点做小组模仿创作。
5.展评阶段(1课时):将学生模仿创作的儿童绘本装订成册,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彩色打印,带回家给父母看,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在本课程设计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学习梯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对阅读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第三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和总结能力。第四阶段,绘本故事的创作和编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插图的绘制和着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分工、交流和合作突出了他们的整体协调能力,分工的完成也体现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感。当然,最后的评价和陈述阶段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语文拓展课程始终带有语文学科的印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同时又是跨学科的,培养目标直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的实践成长。
第四,初中语文拓展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营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⑤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开发拓展课程时,语文学习不会仅仅停留在课文学习上,而是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语文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这种打破时空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再是老师的填鸭式,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发现、实践。这种打破常规,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⑵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风格。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拓展课程是这种学习模式的有效载体。无论哪种拓展课程都离不开合作小组的构建,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讨论、合作、实践都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小脑瓜子挤在一起听同伴的意见时,当他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时,当他们为一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加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过:“要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是组织和指导基于任务的学习、基于团队的学习以及学生与同龄人分享和欣赏他们所理解的内容的活动。”⑥实践性、综合性的拓展课程符合其自然属性。这样,走出延伸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指日可待。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拓展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只有立足于课内,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从课内到课外的转移,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在课外拓展课中更好地查漏补缺,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单薄。
五、初中语文拓展学习的误区
(1)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百年语文问答》的采访中,李海林老师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其他课程学的不是课文本身,而是课文所负载的内容。只有主要不学课文内容的语文课,才是课文本身。”许多教师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存在“非中国化”的现象。在语文拓展课程的设置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质话题。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搜索信息、研究信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⑵学习形式的操作与“语文”关系不密切
延伸课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文字和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反过来。语文拓展课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学习活动涉及什么领域、学科、方法,都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无论是诗歌朗诵、课本戏剧表演、新故事编写、绘本创作等。,每项活动的展示都要紧扣语文学习目标,在实践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
(3)拓展课程的目标不能太肤浅,也不能太远大。
汉语拓展课程在实践中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和特点等,做到切合实际,因材施教。所以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近期发展方向”,设置梯度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只有每个学生都能在拓展课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立足学生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大放异彩,有效完成拓展课程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总之,初中语文拓展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践,应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和完成新的知识体系,逐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在强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有效发展。要知道,把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才是教师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