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信息
永乐三年(1405),五月,“中国官员郑和下西洋”;五年(1407)九月,任子,“太监郑和遣西域各国回陈祖义,海贼等。”。
永乐五年返回加拿大,不久后奉命下西洋,永乐七年回国(1409)。
第三次奉命派遣使节,直到永乐九年(1411)六月,“主管官员郑和归还西域诸国,将被俘的锡兰山国王亚历山大·库乃献为真家人”。
第四次,据明太祖成祖(86年)记载,永乐10年(1412)“丙申十一月,遣宦官郑和等人将荆条、爪哇国、帛帛之类的东西送给各国。”事实上,当年郑和并未出巡,而是驻扎在昌乐县石羊街,并在昌乐修建了南山宫,作为忠臣祈求消息的场所。第二年(1413),长乐南山三丰宝塔寺重修。4月,“走出陕西,寻求翻译回语言协助交流的人,由xi安师洋大清真寺教导。“直到今年冬天,郑和才率领水兵到达葫芦休姆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癸卯七月,“郑和等国第四次西返。九月,我结婚了,郑和贤赢了苏门第一刺贼,苏干刺,等于走了。"
第五次,永乐15 (1417)年5月16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上香,举行祭奠仪式。不久之后,他命令水手航行到西方海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午后,“西归官军”受成祖赏赐。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等人第六次出使西域各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任胤说:“中国官员郑和把各国送了回来,暹罗、苏曼、阿丹等国得知,纷纷派出使节进贡。”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武寅,“派宦官郑和等人出使各国”。此时的郑和正值壮年。玄宗圣旨下达后,郑和并没有立即成行。第二年正月(1431),在太仓刘家岗天妃宫出版《范统事迹碑》。11月,在长乐南山寺出版《天妃神碑》,《驻朴次茅斯,待北风启阳》。直到这年的12月9日,他才率领船队出了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被派往葫芦休姆后,回到十七国”。不久,大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在南京默默离世,享年65岁。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人俗称它为“马墓”。明清以来,他们的后代世代比邻而居,定期来此祭祀,从未间断。
第七次下西洋
明代朱允明撰写的《前文记》(1525)详细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日期以及在各地停靠的日期,以供参考:
人数:官学、旗军、消防队长、舵手、班长、通史、事务、工作、书符、医者、铁锚、木拖鞋、木材建造者、水手、平民等。,* * * 27550名成员。
里程:宣德闰12月6日(1431年1年19年)龙湾开,10日到达徐山,20日到达夫子门,21日到达刘家港,2月26日到达长乐港。11月12日到达福斗山(1431 12 16)。
12月9号去虎门,24号到詹城。(注:从福建五虎门到詹城* * *,用了16天。)
2007年正月11日开业,2月6日抵达爪哇。(注:从占城航行到爪哇岛需要25天。)
6月16日开通,27日到达老港。(注:从爪哇航行到酒钢需要11天。)
它将于7月1日开幕,8日抵达马拉加。(注:从老港坐船到马拉加需要7天。)
8月8日就要开了,8月18日要去苏门做讲座。(注:从曼陀罗到苏门答腊航行了8天。)
10月10日出发,11月6日到达锡兰山。(注:从苏门答腊到锡兰山航行了36天。)
10号开,18号到古里。(注:从锡兰山航行到古里需要9天。)
22号起航,12月26号到达葫芦茅斯。(注:从古里航行到胡鲁毛斯需要35天。)
八年(1433年3月9日)二月十八日,她驶回大洋。
3月11日抵达古里。(注:从Khurumus到Guri航行了23天。)
20日,大综船队归洋,4月6日,赴苏门答问。(注:从古里国航行到苏门答腊用了17天。)
12号启航,20号到达马拉加。(* * * 9号出航。)
5月10日返回昆仑阳,23日返回赤坎,26日返回占城。
6月1日开,3日去外罗山。(* * *航行2天。)
9号南澳山见。10号晚上看到王朗归山,6月14号去了汕头海洋。15日到达万叠峪。20号就红了。21日入太仓。7月6日到达北京。21日,奖金发了。
船号:如清河、惠康、长宁、安吉、元等。,还有一个一,二,等号的数列。
船名:大坝库、二坝舒等。
备注:郑和于143110+019离开南京龙湾港,于1432+012离开福建吴虎门,途经占城、爪哇、九岗、马拉加、苏曼达。),* * *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葫芦休姆。3月9日1433离开葫芦茅斯,7月22日1433回到南京。过了四个月才回来。
7.下西洋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朝郑和传》记载,有36 * * *个:占城、爪哇、真腊、九岗、暹罗、古里、曼茨加、博尼、班门南斯、阿鲁、克孜、大古伦、小古伦、西佐里、苏禄、嘉义勒、阿丹、南五里、克孜。
郑和下西洋中的中外地名解读
1,西部地区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上的西域,是指狭义上可以跨越到西方的地主,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甚至东欧、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是指狭义上的西域,如果对应下面的“以北”,似乎是“西域领土”的解;“西域的赫鲁晓夫王国”中的“西域”是指广义的西域。
2.ATLANTIC OCEAN的原称
元明时期的西洋是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相当于今天文莱达鲁萨兰国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地区,远至印度半岛、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北部。
3.占领城市乡村
又名战坡,是一个古老的国名,在今天越南的中南部。中国的历史记载曾称其为林逸和指环王。当地盛产水稻,称为“占城稻”,是水稻的优良品种之一,宋代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引种推广。这种水稻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长乐被称为“战谷”或“黄沾”。直到三十年前,还是当地高秆晚稻的优良品种。
4.Java 语言(一种计算机语言,尤用于创建网站)
即贝西之国位于爪哇岛。唐朝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大陵”和“坡”。该岛北临爪哇海,南临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里是印尼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的苏拉卡尔塔和华人长乐人聚居的泗水。
5.三佛与齐国
也就是说,Srivijaya,梵文的音译,是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古国,当时位于今天的巴伦邦,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木溪河畔。
6.暹罗
泰国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14世纪中叶,由暹罗和罗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在的首都是曼谷,泰国华侨华人数量居南亚第一。
7.南天竺
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古书也称天竺身毒。天竺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是指印度半岛的南部。
8.锡兰山
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国,现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的一个岛国,隔着巴基斯坦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是古代佛教国家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首都科伦坡位于该岛西南部。
9.古里国
又称“古利夫”,位于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科西科德地区,是海上交通的枢纽。明朝永乐五年(1407),郑和曾在此游览,并立碑纪念其第二次下西洋。
10,柯志国
又译“国珍”,故乡在印度西南部的科钦,是一条关键的水路和重要的港口。15世纪初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葫芦毛斯王国11
即霍尔木兹,又译霍尔木兹,位于伊朗东南部的米纳布附近,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废弃地在霍尔木兹岛北岸,与波斯湾出口接壤。它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贸易枢纽,现已被对岸的阿巴斯港取代。
古牧是一个国家。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被称为非洲之角,位于索马里东南部,靠近印度洋。一座古城建于13世纪之前。郑和下西洋时曾两次到过这里。
南京龙江13
明初,龙江造船厂设在这里。所以地址在今天南京下关三岔河附近的鲍忠村一带;这条水道过去叫龙江,通向长江。龙江造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一艘“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厂叫“船工”,遗址还在,就像一个巨大的池塘。1957年,这里出土了一把大舵,长1107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个舵的长度充分证明了郑和宝船的规模。根据龙江船厂的记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为西方国家重修建造了247艘海船”。位于龙江岸边的原天妃宫已被摧毁。
长乐南山14
因位于福建省昌乐县南部而得名。如今,昌乐县的街道环绕着这座山。海拔仅40米左右,又称爬山;这座山有三个小山峰:明兰,项杰和石林,所以它也被称为三三,山爬得很高。这座山有三个小山峰:明兰、项杰和石林,所以它也被称为三圣。山上有塔,称为三丰塔(圣寿塔)。有的寺庙叫三丰寺或三丰宝塔寺;殿旁有“天妃宫”供奉妈祖,“天妃凌影之”碑立于此宫;宫殿旁,有郑和建造的三清宝殿。堂内“钟鼓为器,万事俱备”。该钟为“郑和铜钟”,原于抗战时期迁至南平市。上面的寺庙、宫殿、大殿都不见了,城楼巍然耸立。近几年又进行了加固改造,更是蔚为壮观。1935年,郑和历史文物陈列馆建在原庙、宫、殿的废弃旧址上。天妃纪碑为主要展览文物,南山(三三)同年改建为“郑和公园”。
15,自贡
指与闽江相连的长乐太平港。位于昌乐县南山西麓的西部和北部,狭义上指昌乐县五航头附近的夏冬河水域。广义地说,它指的是整个夏冬河水域。这个港口曾经有宽阔的江面和深水,可以停泊巨大的船只。有“万里无风能磨平玉,月有千波能折金”之说;港口的东北面、东南面的平治首石和刘萍丘陵可以阻挡台风的袭击,是很好的避风场所。《昌乐县志》和《昌乐刘丽芝》都载;三宝宦官郑和下西洋,船上驻船在此建造巨轮,改名太平港。由于桑葚的变化,只有一条狭长的水道,连接着小汽轮机。原来的水道大部分都变成了良田,有些变成了新的住宅区。这个小区的主干道叫“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直相连。
苏门答腊岛,16
也被翻译成萨穆德拉,苏文阿拉,苏文达那。老地方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洛克肖马韦(Lokshomawe)附近,现在是全岛的总称。该岛北邻马六甲海峡,南临印度洋,中间是赤道。是印尼西部的一个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都棉兰。
17,布满荆棘和加拿大
旧译名也叫马六甲,现在的译名是马六甲(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马来西亚和马六甲一带,地处马六甲海峡十字路口,1411年(永乐九年)。这个国家的国王贝利被苏拉迷住了。郑和的船队经过了很多地方。目前马六甲有一半的居民是华人,其首府马六甲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华人。城中有三宝庙、三宝井和三宝城。
18,阿丹州
亚丁,一个古老的国名,现在翻译成亚丁。它的故乡在亚丁湾西北海岸,濒临红海和印度洋的出入口,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在古代,它是宝石和珍珠的集散地。15世纪初,与中国互派使节,进行贸易。今天,亚丁市位于亚丁湾的一个突出的岛屿上。它是也门民主党(南也门)的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亚丁成为该国“经济首都”。
19,布拉哇国
故乡在今天的索马里* * *和布拉瓦一带的国家;15世纪初与中国友好往来,互派使节。郑和船队曾到访这里,布拉瓦东面毗邻印度洋。
现有史料关于
郑和宝船记
1,《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3)六月,郑与友人王景弘奉命西行,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金币许多,造大船一艘,修44尺,造62人18尺宽,自苏州河入海。
2.南京下关的《静海寺碑》上说:“永乐三年,我为将军,官至,驾海船二千艘,划艇八艘。”永乐七年,将官驾海船一千五百艘,划艇八艘。" .
3.《崇明县志》、《太仓县志》记载,郑和船队从六合河起航时,海船有208艘。
4.据郭阙说,永乐三年造了六十三艘宝船。
5.顾颉园在《客赘言》中记载:“宝船* * *六十三号,船长四十四尺四,宽十八尺。这艘船有37英尺,15英尺宽。”
6.《星览》云:“永乐七年,唐太宗命郑和、王景弘等27000余名宦官,乘48号海船出使各国,以资赏赐。去年9月,他们从太仓刘佳港起航,10月停靠福建长乐太平港,12月在五虎开阳起航,顺风12昼夜。
7.《西王母国志》记载了唐玄宗的圣旨:“宦官郑和等人奉命去西商,大小火器六十一件...而且他们会和他们分享枪械……”。
8.据《史记》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只是大巴路和巴尔。
9.永乐十八年(1420)刻的《天妃经典》是一幅描绘郑和下西洋的图画。整幅画由六个面组成。《天妃经》全称《天公主救世经》和《全一卷》,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盛辉在弥留之际,命弟子以其遗命立誓所刻。它是在第五次下西洋之后出版的,当时正在为第六次下西洋做准备。图中描绘了一艘六桅帆船的影像资料,与龙江造船厂附属工厂建造的早期四桅海船的外形十分吻合。
10,《天工开物》云:“华盖之力在何处,最后一叶为敌,三叶匀融而顺。”顺风的话,土匪绝对不会打开帐篷,飞奔而去。如果风太大,它们会减少,即使它们很疯狂,也只会带走一两片叶子。
11.明代《军事读本》中“从龙江关造船厂起航到外国”所附的带星渡海图,图中有三桅船。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点
郑和宝船被称为巨轮,主要造船地点是南京。
由于海船体积大,结构复杂,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码头和车间。据《武北志》“子宝船厂从龙江关出发到达外国地图”记载,郑和宝船是从其建造地——子宝船厂出发西行的。据《同治上江二悬录》记载,“督师院在易门,即宝玉造船厂,永乐三年三月,郑和等人奉命赏赐,占领城池”。龙江船厂从龙江船厂原址向南扩建,过秦淮河,直达下堡、鲍忠、堡上村、三岔河地区。龙江船厂设有起重部、车间、事业部、帐篷厂和指挥升降机,造船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造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年间,浙江滨江县、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等地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举司,编为四厢。一个从船上箱木梭橹索出来的工匠;有木制和铁掀背车的细木工;三舱工匠;”四个隔间都覆盖着棕色的锥子。"
《明慧殿》记载了一个大规模的造船厂,有数百名工匠,包括船工、木匠、屋顶工、木匠等。
郑和宝船的另一个建造地点是舰队的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昌乐县志》记载,“太平港位于县城以西半里,原名麻江。.....明朝永乐年间,宦官郑和下西洋,在此建造巨轮,改太平港。
郑和下西洋后,一些巨轮停泊在福建。正教四年(1439),明英宗命福建第三师团在视线范围内选择一条船,给琉球使臣一条归途。
据统计,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建造了近4000艘大小海船,造船厂遍布全国。永乐年间,明海军有船只3800艘,其中巡逻艇1,350艘,南京新江口有大型主力舰400艘。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1420前后,中国海军有可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他亚洲国家,甚至超过同时期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全新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造船航海发达的国家,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明代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船长四十四尺,宽十八尺。”相当于一艘长约138米、宽约56米的现代船体,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至今留存在江苏南京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泗坞”和“下泗坞”的池塘和水道,就是证明池塘呈东西走向,与长江夹江相连,便于宝船下水。这个池塘很大,用现代方法测量大约有500米长,40米宽。龙江包造船厂是明代大型造船基地和靠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经按照44.4×18的尺寸复原制作了一艘12帆(尖底)的9桅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度。但也有专家认为,根据南京静海寺拓片的记载和明代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典》首《郑和船队图说》等资料,郑和宝船可以还原为长19尺,宽4.4尺,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有专家认为,这只是一艘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该还保持着原来的大小。从遗存来看,包船厂造的船应该是平底的。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在波浪的压力下航行。它的首尾可以倾斜,停靠安全方便。
郑和下西洋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指南针导航、地标导航、水深测量、泥沙测量等。比如《西番国史》中记载的“削木为盘,刻‘干枝’二字,浮针于水,指向舟。”这种导航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成果是由紫宝船厂绘制了从龙江关起航的外国地图。全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并配以记录的针道和渡海引星图。它从南京出发,到达最远点东非肯尼亚的慢巴扎,直到南纬四度左右,包括亚洲和非洲,收集了500多个地名,其中约300个来自亚非国家。对航线、航程、靠泊港口、礁石、浅滩的分布记录得相当准确,对郑和下西洋期间开辟的许多新航道都有详细记载。有20多个重要的航行地点和42条主要航线。充分证明了郑和下西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使命和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显然,明政府从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当时国家的需要出发,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概括起来,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开展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竞争。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爪哇和暹罗对外扩张,压迫一些周边国家,威胁马拉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桑布奇,甚至杀害明朝的使节,拦截向中国进贡的使团。另一个是东南亚南亚海盗猖獗猖獗,海上交通线没有保障。这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南疆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成祖采取了“守中国于家,平等对待外国人,* * *的“安享太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将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升明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为了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地区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提升了明朝的声誉。所以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军事实力很强,但是是用于和平目的,而不是用于侵略扩张。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和平是很难实现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航海家中国,沉稳温顺,不记旧账,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生存,虽有恩人;他们武装到了牙齿,但他们从不征服外国人或建造堡垒。
2、威慑敌人,牵制蒙古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对明朝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域的海贼、北部的蒙古元朝残余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日本海贼最早出现在元末,日本发生了内战。一些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抢劫中国沿海,这在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定,所以他们集中精力搞和平,在国防上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在沿海各省设立禁卫。
朱迪时期,海陆对明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改变被动防御策略,主动离机,在陆路方向迁都,亲自攻克漠北;郑和的水师设置在海上方向,以威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从海上实施战略包围,从战略上牵制西北方向,从而缓解明朝北方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采取这么大的战略行动,是多方面考虑的。郑和船队下西洋期间,开展了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形式,具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赢得了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国地位的认可,这就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来华朝贡,得到明朝庇护,重赏。据统计,永乐执政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各国使节来华* * * 318次,平均每年15次,史无前例。文莱、马拉加、苏禄、古马拉7位国王亲自率团,最多18个国家同时向中国进贡,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死于中国。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双方官方的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的船队不仅载有赏赐的礼物,还有来自中国的货物,如铜币、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在明代可以用铜钱买卖,多以物易物。影响最大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古里,中国的舰队到达了。当地代理负责交易,货物被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在官员的主持下面对面谈判价格。一旦达成协议,他们就决不会食言。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被称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特别是以后,贸易规模扩大,遵循了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推动的。它是由商人或民众自发发起的。郑和下西洋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道,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一些学者考证,郑和的任务并没有禁止官兵带一些中国货沿途交换。东南亚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工具。郑和船队一到,就争相在码头划船或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在当地市场摆摊。当时中国主要出口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铜币,中国用它们换取珠宝、香料、药材和珍稀动物。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辣椒100斤,本地价值1两,回国销售。
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包括政治贸易和经济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开展了海外贸易,而且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落后,渴望中华文明。朱迪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着“教化海外、引导礼仪、改变习惯”的使命。郑和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海外。谱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礼仪与儒学、历法与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疗技术、航海与造船技术等。
关于郑和的故事在海外还有很多流传。马来西亚有武吉中国和李航宝井,印尼有三宝垄和三宝垄寺,留下了郑和的遗迹,表达了当地人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
4.发展海洋产业,铺设亚非航线。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在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开通了亚非洲际航线,为西方人在亚非航行铺平了道路。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告诉我们,几十年前中国人已经来过几次了。在阿拉伯航海家的帮助下,他们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成功抵达印度。
第二,我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做了一些海洋学调查,收集和掌握了很多海洋学资料。郑和的航海图是通过大量的海洋调查绘制的。这次海洋调查比英国挑战者号1872-1876年的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调查记录。
第三,对航行区域进行了战略性布局。郑和根据自己的使命和海洋知识,在广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曼拉加、酒钢、古力和胡路莫斯作为海洋开发的重点地区,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的范围。
郑和下西洋对海洋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郑和的成就辉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投身海洋28年。他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60岁了。他毅然率领船队走出去,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和航海。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在印度古里去世,享年62岁,永远埋葬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英雄中,郑和不仅以领先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更是优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想,人们关注和研究他最重要的方面,大概就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向世界敞开大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爱岗敬业报国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管理海洋、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发扬,促进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