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布依族的吗?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以前没有母语,一直用中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造了拼音字母。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舞狮、糖包舞等。传统乐器包括唢呐、秦越、长笛、木叶和笛子。地戏和花灯戏是布依族最喜欢的剧种。
布依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男性喜欢穿双排扣上衣、裤子和头巾,女性则穿右排扣连衣裙、裤子或百褶裙,佩戴银手镯、耳环、衣领等首饰。由农民自己编织的布衣久负盛名。近年来,专业生产布依族织锦、蜡染布、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成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共同生活。一般一个村十几户或者几十户,少则几百户,多则几百户。有“干栏”建筑,有平房,有石板房,最有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新年婚礼
婚礼队伍包围了新娘和新郎。
来到那人的家门口
新郎家在石板街上当众打年糕。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部分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节日还有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和牛王节,最盛大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日。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解放,到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解放。1956年8月8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来,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相继成立。
日常饮食习惯布依族以前闲的时候吃两顿,忙的时候吃三顿。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新鲜大米一般用大米加工成米饭,现在吃。在河边或者有小溪的地方,用水磨把米磨成米,再加工成大米。人们喜欢用一种特殊的炊具“馕子”将米饭蒸成米饭。布依族人普遍喜欢吃糯米,它常被作为改善生活或调节口味的主食。在加工糯米时,一般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揉成圆形或长方形的粑粑,以便储存或食用,其中以麻油丸子粑粑最具特色。除了大米和糯米,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吃的时候,大部分会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混合煮成二合一米饭,也有一部分会磨成糊状,糯米裹成年糕,用来炒或者蒸熟食。布依族有很多传统小吃,尤其是生活在云南的布依族,擅长做米线、饵片、豌豆粉、年糕等等。布依族的日常菜肴也是丰富多彩,比如布依族喜欢吃的凉菜、“苔冻肉”、“凉粉”。酸菜和酸汤几乎是每顿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女性。还有血豆腐,香肠,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做成的风味菜肴。布依族大多擅长制作咸菜、腊肉、豆豉,独特的民间咸菜“盐酸”更是闻名中外。在荤菜中,狗肉、狗灌肠、牛肉汤锅是最顶级的菜。布依族杀猪时,习惯先在血盆里放些盐,再用猪血搅拌。凝固后加入葱花和调料,将肉末加入水中与猪血同煮,被称为“活血”待客佳品。酒在布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一年四季饮用。
布依族的婚礼灯笼上写着
“月圆花明”的吉祥语
节日、礼仪、祭祀布依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新年(即春节)。从除夕到十五。除夕之前,要杀年猪,做糯米饭,准备各种蔬菜。云南布依族有初一至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到除夕或初一,都要吃鸡粥。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贵州部分布依族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块,和血米一起煮成粥。全村男女老少,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各奔东西,约定以后相见。只有能说出吃鸡粥起源的人,才能认出他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餐前礼,双方的餐前礼必须一模一样。新年期间会举行许多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跳花会”是一项面向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规模宏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青年男女都是用吹木叶的方式订终身的歌,然后男人可以找媒人去女方家说情。一旦订婚,女方家要请亲戚朋友吃订婚酒。结婚前两三天,男方家会给女方家送去半块猪肉、一只鸡鸭、一壶水之类的东西,女方家还要杀猪给客人办“喜酒”。过去,结婚后,新娘必须在父母家住一两年,然后才能住在丈夫家。贵州布依族喜欢用黄牛当菜,以防婚丧嫁娶。布依族人慷慨好客,其特点是每年2月3日(或3月13日)枫叶节期间,许多布依族人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染糯米,制成花糯米招待客人,分发给亲朋好友。布依族人喜欢喝酒,甚至后来也喜欢用酒招待客人。不管客人喝多少,只要到了,总是先拿酒,这叫“迎宾酒”。喝酒的时候要用碗,不要用杯子,要猜拳,要唱歌。如果是贵客,或者是近亲,比如叔叔阿姨,也要杀狗杀鸡,以示尊重。在贵州望谟,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杀狗。布依族过去信奉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其中,祭祀老人(村神)的房间最为隆重。农历二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要求家家户户献鸡蛋猪肉祭神,让全村人就地正餐,以避丰收,保全村平安。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荔波风猪、盐酸、狗灌肠、苔冻肉、麻油饼等。荔波风猪是用猪仔腌制风干而成的,百年来一直被誉为“厨房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