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

1.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

1931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 * *生产党派往东北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任中央珠江县委委员、北铁路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开展游击战。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11年,在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情报,找来军医对他的腿伤进行了简单的治疗,然后连夜对他进行了严厉的审讯。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置生死于度外的赵一曼忍着痛,痛斥日军侵华以来的种种罪行。见赵一曼不肯屈服,凶残的日军用皮鞭刺向他的腿部。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强烈的生产党员的意志和与日本抗战到底的决心。他痛得几次昏厥,仍然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信条,我的信仰,就是抗击满洲。”对反工会只字未提。

1935 12 13,赵一曼腿部重伤,生命垂危。日军为了得到一份重要供词,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监护治疗。住院期间,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对看守她的民警董贤勋和女护士韩永义进行教育。他们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出日军的魔掌。6月28日,1936,董贤勋、韩永义抬着赵一曼出了医院,送他上了事先雇好的车。辗转反侧之后,赵一曼去了董贤勋在阿城县金家窝的舅舅家。6月30日,赵一曼在前往抗日游击区途中被追击的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残暴的日本宪兵用虎凳和辣椒水折磨她,但她始终不屈不挠。日军知道赵一曼不可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于是决定把她送回贺铸县处死。8月2日,赵一曼在贺铸县(今尚志市)被送上火车。她知道日本军队要枪毙她。这时,她想到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她的警察要了纸笔,含泪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你母亲没能尽到教育的责任,真的很可惜。因为我母亲坚决抗击满洲和日本,今天是牺牲前夕。希望你,宁儿!做个大人,安慰一下你的地下妈妈!你长大后,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你母亲是为国捐躯的!”

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女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哈尔滨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一曼街。

2.“赵尚志”这个词曾经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一个小满洲国,一个大赵尚志”是一种来自敌人的无奈和敬佩。被日伪政府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时东北有句话叫“南杨北赵”。“杨南”指杨靖宇,“北赵”指赵尚志。17岁加入中国* * *产党,同年参加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磨难,他的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他也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的抗日英雄因为做地下工作,都不用原名,但赵尚志一直用原名。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用的是另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是创办于1940的《东北红星墙报》的主笔。“祥芝”的主要笔名是在“尚志”二字的基础上修改的,后被原稿所证实。据策展人刘莉介绍,赵尚志不仅在报纸上写了这些文章和诗歌,还为抗日歌曲《白山黑水》作词,写了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在我的印象中,赵尚志应该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高大威武。目前赵尚志将军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总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坐在前排中间,手里拿着鞭子。24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了半头。巴彦游击队战败后,赵尚志加入了孙朝阳的抗日义勇军部,随后带领6人到贺铸建立抗日游击队。到1934,这支抗日武装发展到了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声音很大。他经常在大会上给战士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日本人逃跑后国家的未来。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被混入军队的日满特务暗杀。他受了重伤,被抓获,失血过多而死。后来,侵华日军将他的尸体肢解成两截,尸体沉入松花江,头颅被送往“首都”新靖(今长春)供奉,之后下落不明;60多年后,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东北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像在长春被发现。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告一段落,但对他事迹的追寻和赞美不会停止...

3.八女宁死不屈。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与日本侵略军的顽强斗争中投河自尽,表现了中华民族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教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班长、黄桂清、、,服装厂厂长安顺富。

冷云,原名郑志民,黑龙江桦川县人,1915。1931,进入桦川县女子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 * *生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有爱国思想的纪乃琛(后改名周)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被组织批准成为革命伙伴,志同道合,从事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文教处秘书处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任班长、指导员。1938年夏天,冷云忍受着丈夫壮烈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了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五军1师西进,担任了女团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女战士和男战士一样英勇战斗。12年7月,参加攻打楼山镇战斗。5438年6月+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五四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会师。上述8名已到江边准备渡江的女团成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突破,毅然放弃渡江。在冷云的带领下,他们分成三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的火力,使军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却被敌人围困。在背水一战直到子弹用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我们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来自* * * *的党员战士,宁死不屈!为祖国的解放而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他们销毁枪支,手挽手涉入乌顺河,唱着《国际歌》:...满腔热血在沸腾,我们必须为真理而战……”他们集体沉入河中,壮烈牺牲。他们去世的时候,他们的大儿子冷云23岁,小儿子王慧敏只有13岁。

为弘扬八女烈士精神,“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仪式于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1986。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上,有八个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金字上,后面是他们的国籍和他们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