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寺寺史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长。相传,春秋时期,这里是吴王阖闾离宫的地方。虎丘从六朝帝王陵墓成为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东晋时,司徒和他的兄弟司空·王镇都在山上建了别墅。咸和二年(327),两房都是虎丘山寺,仍分东寺和西寺两处。刘宋时期的高僧朱道生曾来此讲学、传播佛法,留下了“说真话,点石成金”的佳话和一个公众平台,成千上万的人坐在这里,点头、点头。六朝时,虎丘已建有宝塔。陈时张、有《虎丘》诗:“遥望银台,洞塔瑶山庄。”以及“塔立高脊,过陵头,台镇。”这句话,可以作为证据。这是虎丘最早有记载的塔,已经被破坏很久了。

隋文帝,结束南北朝分裂,统一中国的隋文帝,信佛。仁寿年间(601-604),他命各郡建造佛塔,由“司造样品”送往当州,即附上佛塔的样式,以作统一规定。于是,虎丘历史上出现了第二座塔,位于山顶东晋王钦台旧址。但据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考证,它只是一座早已消失的方形木塔,绝不是以砖结构为主的八角塔。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唐代,为了避免唐高祖的祖父天蚕土豆隐姓埋名,虎丘曾一度改名为乌丘,寺名也改为乌丘寺,至今仍分两寺。在颜真卿的诗中,“我到不了东西寺,却在这五十春。”这句话。

在唐武宗李严统治时期,他鼓吹佛教,发动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没收寺庙土地和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回归世俗,史称“会昌灭佛”。远在长安的苏州也未能幸免。建了500多年的虎丘东西二庙立即被拆除。但没过多久,佛教就恢复了。重建后的虎丘山寺和二道寺合二为一,从山脚搬到山上,逐渐形成格局,一直保存至今。

山下建有东山寺和西山寺,以纪念住在寺内的王、王勋兄弟。五代时期,中原四分五裂,江南一隅相对太平。当时苏州是吴越国钱政权下的重镇,仅次于都城杭州。钱的第四个儿子钱元和统治苏州几十年,建造了佛教寺庙和园林。据记载,乾元“每次到虎丘寺,前面的路看起来都很兴奋。”比来比去,必须计划修理。虎丘的寺庙和景点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维护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现代塔修复建筑中发现的文物文字年表和塔的形制,虎丘现存的宝塔是五代末年,即吴越国王洪倩十三年至北宋剑龙二年(961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的建筑。建成十七年后,吴越国“归宋”,苏州正式纳入宋朝版图。

北宋至道教时期(995 ~ 997),苏州周知魏尧将虎丘山寺改为云岩寺,并由法家佛教转为禅宗佛教。景帝元年(1034年),一封信送到的,信中有三百册御书藏于寺中。为此专门在四年(1037年)修建了御书亭。帝初(约1044年)改禅寺为十方住持。此后,这里经常成为禅僧挂锡的地方。南宋绍兴初(约1131年),高僧绍隆到虎丘讲学。当时,许多僧人聚集在一起,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从而形成了虎丘派,禅宗林佶派的一个派别。绍隆的法师在宇宙中很出名,他在海外也很出名。“法Xi正处于巅峰状态。东南丛林<五岳十寺>虎丘就是其中之一。”绍兴六年(1136),绍隆死于虎丘。虎丘的老龙祖塔在东山寺旁边。过去日本使节来中国访问苏联,必拜龙祖塔,可见影响之大。在宋代,还有孟赢观音堂(石观音堂)、转轮藏堂、水陆堂、陈公楼(双井桥)、钱清云歌和和静书院。

元代至元代(1388年)至郑铮朝(1344年)期间,云岩寺有大规模的修建,塔的维修也是第一次有记载。现存的二山门(断梁堂)就是当时修建的。同时对大佛殿、千佛阁、三大师殿、平原殿、小武轩阁、华雨阁等建筑进行了修缮重建,并铸造了一口巨钟,疏通山涧周围6000余尺。元末群雄并起,郑铮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占领平江(苏州)称王。为了守城,选择了处于水陆十字路口的虎丘守备。在清淤环山溪流的同时,沿着溪流修建了一座山城,将人们登上的景区变成了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地。那时“山上塔在城下,竹器衬少人。”(吕志学句子)但是虎丘土城在军事上并没有发挥作用。郑铮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攻打张士诚,围困孤城平江(苏州)十个月。相传徐达的攻城指挥部设在虎丘,而常遇春也在虎丘驻军,并在山塘至长门南北壕一带与张士诚军激战。

明朝是虎丘历史上多事之秋。有三次火灾,被摧毁和重建。第一次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舍未止火,庙焚,延至浮图。”至永乐初(约403年)建宝塔,建大佛殿、文殊阁。十七年(1419年)至十九年,建有妙庄严亭、千佛亭、大悲亭、转轮殿、天王殿、玉林选佛场。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年)“僧院火起,浮图重于灾。距离第一次灾后修复完成只有十二年。巡抚周琛、知府钟得知云岩寺方丈立志起死回生,带头捐款,苏州官民纷纷给予财物。正统二年(1437年)至景泰四年(1453年)十五年间,修复佛塔,重修大佛殿,后建藏经阁、三大师殿、嘎兰殿、香积堂、海泉阁。嘉靖万历和天启年间。在知府胡赞宗的倡议和赞助下,万佛阁(妙庄严阁)、西殿、加拉太殿、天王殿相继建成。千手观音寺、大悲亭、转轮厅、千佛阁、武石轩、和敬寺、五贤寺、沈工寺、苏阳楼等。,塔被重新建造。但没过多久,崇祯二年(1629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宝殿、万佛阁、方丈楼观一夜之间被毁。十一年(1638年)至十三年(1640年),总督张国威捐资重修大雄宝殿、千佛阁,并修缮了塔。根据刘敦桢教授的考证,塔的第七层是当时重建的。

在清代,虎丘经历了一个繁荣和衰落的过程。虎丘兴盛于康熙至乾隆。康熙皇帝叶璇和乾隆皇帝李鸿六次游览虎丘。每次他们下到江南,都待在山里。有几次,他们从浙江经苏州回到北京,重游虎丘。两代人在虎丘写了几十块匾和对联,朗诵了二十多首诗。现在挂在头山门的“胡夫庙”竖匾是叶璇所写。为此,虎丘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修建了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宏伟的宫殿“韩晖山亭”,之后又重建了大雄宝殿和千佛阁。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整修。十九年(1754年)建观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建塔。当时山前山后有亭阁梯田5080余处,景点200余处。白堤春意盎然,荷塘馨香,月中可玩,雪落海峰,风谷云泉,平林远眺,石溪中鹤发,书台影影,西溪绿花环绕,小吴夜观,故称“虎丘十景”。虎丘衰落,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大火。1860年,太平天国忠君李秀成从天京(南京)向东进军,迅速逼近苏州。战败的清军在城外的乔峰、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南濠、北濠放火,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山塘七里花之梦,胜姑苏一炬红”(俞平伯诗)

素有“红尘第一风流之地”(《红楼梦》第一回)之称的苏州长门,繁华的商业城,虎丘、寒山寺等景点一夜之间化为废墟。1863年,虎丘成为太平军防守苏城的西北前哨,附近修筑工事。战后,在虎丘,只有断壁残垣和破败的梯田,只有破败的云岩寺宝塔和二山门。二仙亭、石楼在野烟野草中挺立;危塔上的黄昏乌鸦,西风的余辉,人迹罕至,苍凉无比。同治十年(1871年),寺庙略有恢复,但规模不如从前。光绪十年(1884年),状元洪钧与诗人郑集资,在寒寒泉山坡上建庄。辛亥革命后,1918年,吴中名士金松岑、费、王鼎丞等集资在山庄北建亭,并在旁边种植了数百株红绿梅树,成为品茶赏梅的胜地。历经十余年,先后建成了头山门、石观音堂、沈工寺、三全阁、智双阁、克重阁。然而八年抗战期间,景区年久失修,树木被砍伐,荒凉景象再次出现。

1949年后,虎丘景区才真正开始全面整修。1953年至1963年短短十年间,对满目疮痍、开裂的云岩寺塔进行了维修加固,重修了二山门、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小武当、小武轩、百步居、八折、崔永山庄、沈工寺、五十三参、御碑亭、上山路、陈去病墓,重修了武士轩、平原殿。清淤剑池、三泉、环山溪,元末在张士诚土城残迹上修筑环山路。同时对古树进行了保护,大规模种植了22000多棵树。山的前后都长满了绿意,改变了过去光秃秃的样子。1961年,云岩寺塔和二山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虎丘的修缮和建设不仅陷于停顿,而且遭到人为破坏,石雕、佛像、匾额、楹联、字画等损失严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虎丘进入了一个加速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到1989年,对年久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额等逐步进行维护和修复,重建了千公顷的云歌亭、五仙堂,新建了粉翠亭、兰月亭、云在茶香、万家烟花等景点。1980年至1982年,在东山寺和龙祖塔院遗址周围新建了“万景山庄”盆景园,汇聚了苏式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数千盆。1981年至1986年对云岩寺宝塔进行了塔基和地基加固,使倾斜20-34米的千年宝塔转危为安。多年后重修二山门,重修朝云廊、平远堂、洋河涧、头山门两廊,疏通了三泉至洋河涧经剑池、千人石、白莲池的古水系,将绕山、山坡小路的崎岖石板路全部铺成平坦石板路。同时大力种植竹子、茶叶、香樟、冷杉、松树、柏树、李子、肉桂、樱桃、枫树、玉兰、银杏、石榴、枇杷、柿子、大枣、柑桔、板栗、杜鹃等。如今,西边的红梅、青梅,东边的樱花,后面的竹子、杜鹃、白云茶,都成了森林;人工栽培的麦冬、麦冬、常春藤等草本植物也取代了山坡、路边的野生杂草。春花、夏荫、秋果、冬绿、四季美景、千古名山,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