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传奇看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征。希望能详细一点。拜托了,各位!

第一,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历史悠久。在2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既继承了昆曲、徽剧、汉剧的传统,又吸收了京剧、梆子、秦腔、川剧等地方剧种以及曲艺、杂技、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它已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戏曲,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京剧的特点,除了它的“湖广调”“中州韵”等音韵系统和一些表演节目外,和其他许多剧种一样,具有基本的艺术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既有程序,又有自由。

节目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是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所有的表演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京剧的艺术公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个公式是通过历代演员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演员不仅能跟着节目走,还能带动节目,灵活运用,从而突破发展,创造节目。正如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中国戏剧的演出是有规则的自由行动。”他说的规则就是程序。在节目方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骑马》就是一个表演节目,也叫《骑马》。演员右手持鞭,通过绕场、转身、回马、三拍(意为毁马加鞭)等肢体动作,配合锣鼓的快节奏,表现骑马的情景。再比如“起兵霸”,表现的是一个武将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主要由抬腿、云手、踢腿、调袖、紧甲三个基本动作组成,给人一种战斗即将开始的氛围。另外,大家都知道,有“跑马戏”、“演到底”、“分裂”、“变成僵尸”的节目,也有吃饭、睡觉、喝酒、读书、写字、开门、关门、开心、生气、伤心、快乐的节目。演员熟悉和掌握这些节目,但又不受其束缚,可以充分利用,创造出充满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

(2)高度综合,所有的美都有。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像戏曲,基本上是歌而不舞;不像芭蕾,只跳不唱;不像话剧只说不唱。中戏是载歌载舞,有情节有故事。现代大学学者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是:以歌舞表演故事。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表现手段是“唱演”,称为“四功”。这“四技”是以中国传统戏曲的节目为基础,不断吸收舞蹈、杂技、武术、曲艺、戏剧、电影,把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醉妃》里的杨贵妃,在百花阁设宴,希望能和唐好好玩玩,可是等不了多久。后来她得知明成祖要驾临另一座宫殿,于是独自一人喝醉了酒,边跳舞边唱歌,把自己的醉态和对悲伤的渴望和怨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王昭君一路载歌载舞来到《昭君大堤》,通过开阖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刻画了她思念家乡、无限悲愤的心情。然后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的《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夫人帮助丈夫杀死了老王。她虽然当上了皇后,但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谴责和刺激,最后死于精神分裂症。这个剧从其他艺术中吸收了很多营养。

(3)虚拟写意,追求神似。

虚拟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艺术路径,也是她与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重要区别。西方戏剧是写实的,以模仿为基础,力求贴近表现现实。而中国的戏曲是写意的,以虚为本,以虚为主,以虚代实,虚实结合,追求神似。它只用很少的道具,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刻画人物,表达故事。比如水中划船,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演员用桨来代表船,完全靠表演给人在船上行走的感觉。比如《渔父杀子》里的肖恩和小桂英都有乘船出游。演员各持木桨,一高一低,一伏合起来表示上下船;一前一后,一左一右,表示船在风浪中前行。再比如骑马表演,舞台上没有马。演员手里拿着鞭子,鞭子代表马。左腿微抬,右腿轻轻交叉,用鞭子指马。舞鞭(“骑马”)就是骑马;拿着鞭子不跳舞就是牵着马。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打虎上山”,就是在雪林中用鞭子骑着一匹绿毛马。还有汽车和轿子,舞台上用两个车旗代替,而剧中的门、窗、楼梯则完全依靠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东西的真实存在。

京剧《拾玉镯》讲述了少女孙玉娇在家中与年轻的傅鹏相遇并相爱的故事。当傅鹏留下一只玉镯作为信物时,正好被媒人刘看到。剧中,孙玉娇收鞋底、赶鸡、喂鸡、出门、进门、拾玉镯等表演,体现了戏曲虚拟生动的表演特点。

(4)极度夸张美观。

戏曲是一门夸张的艺术,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和形象动作都非常夸张,遵循创造美的原则,很有观赏性。比如戏曲演员的妆容最为夸张,装饰性最强,尤其是干净线条的妆容独具特色,比如代表忠义的红脸,比如关羽、姜维;黑色面孔代表刚毅、正直或勇敢,如包公、张飞和李悝jy。黄脸婆代表凶悍残忍,如典韦、姬辽。蓝色和绿色代表勇敢,坚韧,大胆,易怒,如马武和丹熊心,而紫色则代表勇敢和大胆,如颛顼和常遇春。白色代表阴险奸诈,如曹操、董卓。金银代表神仙和妖怪,比如二郎神和豹子。网线的唱腔也很夸张,声音洪亮,黄铃大卢,雄壮,跌宕起伏。比如包拯,画了一张坏脸,以示正直、坚毅、刚毅。他又在额头上画了一个月芽,象征他破了夜阴,破了日阳。包公的演唱也非常有特色和感染力。

京剧的艺术特色简单总结以上几个方面,然后简单介绍几个地方剧种,看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清新流畅的鞠萍。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其影响力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超过了京剧。它的流行曲目和咏叹调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很受欢迎。评剧起源于河北唐山,原名莲花落。经过程、岳明珠等大师的改造和创作,吸收了“蹦”(东北二人转)的营养,终于在九·六五四三八+零八事变后形成了评剧。评剧有几个特点。第一,大众化,大众化,品味雅俗共赏。一百多年来,它始终来源于生活的清新纯粹,唱腔流畅明快,真情实感,真趣横生。例如,在的《自小许配赵家》一段中,不满父亲包办的婚姻,争取婚姻自由。她自己也在劳模大会上选对了人,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这首歌听起来像在说话,非常自然亲切。第二个特点是使用普通话。这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是非常特殊和独特的,也是评剧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最显著的区别。三是表现灵活,既夸张又生活化。比如《杨三姐告状》中“跑驴”的场景。在剧中,高建议他的侄子高杀死的姐姐,而诉说了她的冤屈。高预感到案子要发了,就带着妻子费雪逃出了海关。这是他们的逃生表演。

三、高音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起源于河北保定。其特点是高亢激越,善于表达慷慨悲壮的情感。清末民初,河北梆子在中国北方的影响力一度与京剧并驾齐驱,少数演员甚至走进宫廷,为慈禧太后演唱《唐慧》。1948左右,很多演员转向京剧或者评剧。现在河北梆子在京津冀仍有广泛影响,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王宝钏、金水桥等。

第四,美丽亲切的黄梅戏。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它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后来形成了民间戏曲,在安庆流传已久。黄梅戏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严凤英对黄梅戏的曲调和表演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表演的《天仙配》、《女徐》、《牛郎织女》、《夫妻看灯》等剧目风靡全国,使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剧种成为影响全国的剧目。黄梅戏的表演贴近生活,唱腔韵味清新,旋律优美,自然流畅。黄梅戏和评剧有一个共同点:好听,好记,好学。

5.粗犷豪放的川剧。

川剧起源于四川,由昆曲、高腔、胡琴曲、檀溪戏、四川地方花灯戏五种从外省传入的声乐艺术融合而成。四川话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唱腔高亢有力,粗犷豪放。

川剧的表演也很独特。它的水油、道袍、扇子、手帕等表演都很精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变脸”艺术,堪称天下一绝。这一招对外界绝对保密。

六、豫剧的独特魅力。

俗称河南梆子,以河南当地语言为基础,无论是朗诵还是演唱,都带有非常浓厚的河南地方风味。豫剧起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安徽等地。豫剧通俗易懂,善于表达生活中的微小感悟。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等著名豫剧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经常在豫剧中演出的剧目有《大祭桩》、《穆挂帅》、《花木兰》、《打金枝》、《朝阳沟》、《媒婆》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香玉的《花木兰》、的《木》和现代话剧《朝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