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上的原始佛教事件概述
从佛陀时代到其灭亡后的百年间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或“早期佛教”,也有人把世尊及其弟子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真正的佛教,而这种真正的佛教成为了后世整个佛教的基础。从概念上讲,佛教的教法也是随之而来的小乘教派和大乘佛教在三国(中、韩、日)传播的根源,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称之为“根本佛教”。
总之,世尊所说的“法与法”,已经成为佛教的根本。佛陀驾崩那年的三个月雨季期间,在摩迦陀王国的首都王蛇市举行了一次佛经编辑会议(集)。佛教弟子中最优秀的500名阿罗汉僧人聚集在一起,分别汇集了他们被佛陀教导的“法”和“法”。这是第一部合集,又称《王舍城合集》。
佛经收藏的起源
在佛教的晚年,舍利弗和穆玉莲两位弟子在佛教进入和消失的前一年相继去世。佛陀带领500名僧侣从王蛇市的马街头继续他们最后的传教之旅。当时众多弟子中年纪最大的摩诃卡亚(Mahakaya)注意到佛陀快要死了,于是也带领500名僧人跟随佛陀的队伍,来到了纳胡拉附近的博坡城,在那里扣留了尸体。这时候,一个邪恶的生命从被扣留的尸体中来到罗杰,叶佳询问他是否知道世尊的近况。道士回答说:“乔达摩沙门一周前去世了,我从手里带回来的这朵曼陀罗花就是支撑他遗体的东西之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僧侣们感到震惊和不安。
其中,开悟者能忍住悲痛,是因为他们知道无常的真相,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事实;而尚未觉悟的普通僧人则是丧亲之痛,睡不着觉,唉声叹气。其中一个年长的和尚看到这种情况,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这么悲伤?大萨满以前对我们什么都严格把关,说这种方式可以,那种方式不行。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大萨满的枷锁,从此可以为所欲为了。这难道不值得幸福吗?」
大乘听到这些话,认为如果这种违法违规的言行在僧人中流动,最终会失去真正的佛法和法律,佛教一定会灭亡,所以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建立纯粹的佛法和法律。然后,佛陀的遗体被释迦牟尼火化。
丧礼一结束,叶佳立即召集上千名僧人,提出为了保持佛教的纯正,必须收集佛陀所说的“法”和“法”。为此,选出了500名精通佛法和法律的阿罗汉,并计划于三个月后在马杰陶的故乡王蛇市举行集会。征得与会公众同意后,我们着手准备相关事宜。(日文版《南传》第四卷,426页以下;《南中译本》第四卷,第381页以下)
这次会议由第一长老摩诃迦耶主持,佛陀提到的“法”(经典)由阿难在大众面前背诵,阿难是最有名的。阿难作为一个侍者,在佛的后半生期间听到了所有的教导,在佛的前半生从佛或他的弟子那里得知了佛所说的话,所以他听到了所有的教法,并且记住了他所听到的。阿难所念诵的所有内容,在会上得到大众的一致认同,从此汇集了一代佛言。此外,“法”作为一个僧团的规范,由最熟悉法律、最坚持法律至上的尤伯礼代表朗诵,也在会上得到了大众的赞同。
第一个程序集的内容
虽然关于第一次收集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古老可信的是巴利法。《南传》四卷本(382页以下)所记载的集注理论,《文化部五分法》、《法藏部四分法》都谈到了对尊所说的“法”“法”的集注和解释。但在后来的文献中,都说第一集已经收了经、法、论,甚至记载连大乘经典都收了。但当时《论藏》并不存在,《经(法)法》也没有收集整理成《经藏》和法藏,只收集了《法》法的资料。至于佛教消亡500年后才建立的大乘经,当时并不存在,更不用说了。
于是乎,佛陀那一代人所传授的法、法,就全部被背诵、整理了下来,但据说这个集子不是文字记录,而是保存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口耳相传了至少三四百年。至于用文字写经典,那是公元前一世纪以后的事了。
经文写作
当时的印度似乎已经有了文字,但当时文字只用于商人的交易、货币和官方文件,宗教和哲学文献都没有写成文字。特别是正统婆罗门教的吠陀经,至少比佛教早500年就有了,但都是靠记忆和口诵流传到现代的。因为他们认为记忆是最可靠的,并不是说写出来的经典就有可能被水火毁灭,甚至被下层阶级看到或玷污。
在印度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最早开创了写经典的潮流。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在公元前一世纪,当斯里兰卡国王瓦达加穆尼在位时,异端邪说在僧侣中出现。由于害怕失去佛法,为了让纯粹的佛教继续存在,当时口传下来的三藏经文和注释都记载在僧伽罗(斯里兰卡)文献中。(《岛史》今译《南传》成60卷,第134页;中译本《向南》六十五,第132页。大乘今译《南传》60卷,378页以下;《南中译本》六十五篇,340页以下)
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最早创立的大乘经典《速写般若经》中,强调了写经的功德。后来的大乘经、金刚般若经、火焰杯等也继承了这种说法,可见大乘经是在一至二世纪写成的。一切都在各个部门流传。公元前二世纪,伽尼西嘎国王在位期间,在伽尼西米罗收集了三藏和注释,并将《大菩萨论》刻在铜版上,保存在宫中(见《唐人西域记》卷三)。可见,在此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北传佛教写经典的风气。
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些圣典是如何整理的,又是在哪里流传和接受的,因为从佛界到佛教消亡的地理范围是无法知道的。仅从阿迦玛、吕藏的佛言、戒律所到之处,就可以大致推断出世尊游历的地区是恒河中游,也就是今天印度比哈尔省的大部分和北方邦的一部分,所以略显狭窄。
但在佛教弟子中,有来自印度半岛西部的Mahagyayan,他修行后回国在这一带推广佛教,而福禄纳也致力于教育西部沿海地区的民众。这些地方比佛陀行进的地区更靠西,从那巴达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印度西海岸的德干地区。
据《佛教消亡百年后王蛇城北第二次出家僧人集会录》记载,耶舍反对违反法制的“十不合法”,于是回到西部老家招募同志,企图纠正违法。叶舍巡回招募数百名同志的地方在西印度,比恒河支流亚穆纳河还要西南。可见这里曾经是佛教的一大中心。
第二次装配
佛灭百年后,城内第二次聚会的记录是在第一次聚会后记录的,足以证实确实是历史事实。在这次集会中,由于出身于离城、离城家庭的革命派青年僧人,声称与戒律有关的十件事是正确的,但印度中西部的保守派长老却认定全部是违反传统的“非法”,僧团的根基分为革命派的群众部和保守派的上层部两大派系。
根本分裂后,由于阿育王保护和奖励佛教的政策,佛教扩大并传播到印度各地和国外。之后两大根本教派再次分裂,在佛教消亡300年后,形成了所谓的“宗派佛教”。因为各教派都是用所在佛教地区人民的日常语言宣经,佛经是用印度中部、西部、北部、南部和东部的俗语传播的。
此外,根据南上座的传说,第三次聚会是在佛陀灭绝200多年后的阿育王时代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的。据说阿育王后来派遣僧伽到印度及国外的九个地区传教,从而扩大了佛教教团的规模,即西北从巴基斯坦延伸到阿富汗,甚至更远到希腊;北至喜马拉雅山,西起印度河下游至西海岸,南至印度半岛南部至斯里兰卡,东至缅甸。也就是说,由于阿育王对佛法的弘扬,原本只在印度一部分地区流传的佛教,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印度有18、20个部落。
就这样,佛教消亡后,经过一百多年,阿迦玛、鲁藏等佛经逐渐排列成接近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佛教虽然后来分裂成许多教派,但从现存教派的组织结构来看,基本一致,大同小异。显然,在门派分裂之前,门派的教规已经在基础上整理好了。所以各门派的经典和法条只是细节上的不同。也许那是因为各部之间的差异,或者是经文翻译成当地语言等因素!此时佛教哲学论著(Adamo)逐渐建立,所以佛教灭亡三四百年前后,各派早已有了完整的经卷、法条、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