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干涉延迟实验为什么会吓到科学家?
这个推理过程有点烧脑。但这是几十年前或者几百年前的理论。所以现代人理解起来应该没问题。如果你还是听不懂,只能说我说的不够清楚。
必须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光是波还是粒子?
杨氏双缝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第一,麦克斯韦用方程求解电磁波;第三,发现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相同;所以有理由推测光是电磁波。所以,光是一种波。
理论上没问题。但是这个理论需要被检验。物理不是数学,总有不合理的地方。奶牛和兔子跑得一样快。你能说他是兔子吗?所以需要测试证明牛人是兔子。至少你要证明他有四条腿和一条短尾巴。
1803年,英国人托马斯?杨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缝实验。当时的实验工具非常粗糙。光源是点燃的蜡烛,背后是快门,后面是屏幕。屏蔽板上有两个缺口,蜡烛的光线只能通过这两个缺口打到后屏。
然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在屏幕上,形成明暗交替、圆形有序的条纹。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光以波的形式穿过两个缝隙,然后两组光波在屏幕上发生干涉。当峰值相遇时,它们只是重叠,当峰值相遇时,它们只是抵消。
所以,光是一种波,像水波一样。
普朗克到爱因斯坦证明了光是粒子黑体辐射中的黑体,即不反射光,只发出自己的光。像太阳、炽热的老铁、黑暗中的人体,都可以近似为黑体。黑体发出的光都是因为它的热,这是热辐射的一种。
然而,问题出现了。在给定的温度下,黑体发出的光的频率形成了一条无人能解释的曲线。
你把光看成电磁波,然后用统计力学去计算,但无论如何也解不出黑体发光的方程。
于是,普朗克出手了,他只看曲线,只用数学,只算出了一个方程。但是,要满足这个方程,有一个前提,就是黑体发出的光必须是一份。简单来说,黑体辐射出来的光是连续的,不像波,而像子弹。
所以对黑体辐射的解释是,黑体辐射的光是副本。
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一束光照射到金属板时,金属板会发射出电子。解释很简单。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有能量。电磁波的能量推动电子,电子被撞飞。但问题是电子是怎么跑的,和光的强度无关,只和光的颜色有关。在物理量上,与光的频率有关。高频的绿光和蓝光,无论强度有多弱,都会把电子敲出来;无论低频红光的强度有多强,电子都不会被击倒。
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能量只与光的强度有关,与频率无关。所以强度越高,能量越高,然后被撞出的电子就越多。但是电子能不能被敲出来,和光波的强度无关,只和光的频率有关。所以电磁波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接下来你知道,爱因斯坦做到了。
爱因斯坦认为不仅黑体辐射发出的光是副本,只要是光,都是副本。光不是连续波,而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每个光子的能量是其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因此,频率越高,能量越高。至于光波的强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光的频率。如果频率足够,光子能量足够,自然可以把电子敲出来。可以推断,光是粒子,就像子弹一样。
什么是光:波粒二象性。接下来我们必须要问:光是波动的还是粒子的?你可以认为光子形成的光是波动的,就像水分子聚合的水一样;而单个光子是粒子,就像子弹一样。
但是杨氏双缝实验后来精确到单个电子的程度,但还是表现出了波的性质。
中间有各种实验,也有各种理论推理,都被刷到一边去了。一个叫德布罗意的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洞见,就是电子和光子一样,有波动性,所有的物质都有波动性。你之所以看不到物质的波动,是因为波动太小,观察不到。例如,一个质量为3公斤的球以每秒10米的速度运动。根据计算,它的波长是10的负35次方米。
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961年,物理学家用单个电子做了杨氏双缝实验。实验结果:即使你一次只发射一个电子,积累的电子越多,屏幕上仍然会出现干涉条纹。
如果电子是粒子,那么屏幕背面应该像靶纸一样,不存在干涉条纹的可能。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单个电子同时穿过两个间隙:它在这里和那里。
你在烧脑。但是,以上只需要记住一个结论,即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然后,更多的烧脑问题和实验出现了。
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子?你把一个探测器放在杨氏双缝实验的屏幕后面,盯着单缝看,看光子是怎么运动的。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光子像子弹一样从一个缝隙中射出,屏幕上没有干涉条纹,是粒子而不是波动。
如果实验中没有屏幕,用两个探测器分别盯着两个缝隙,然后光子要么穿过这个缝隙,要么穿过那个缝隙,光子的行为就是粒子。
如果在实验中放置一个屏幕,屏幕挡住了两个探测器的视角,光子就会同时穿过两个缝隙,然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你怎么了?
当我这样观察时,你的光子产生波动,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我那样观察的时候,你的光子是粒子,像子弹一样飞过。
换句话说,光子的行为是波动还是粒子,完全取决于我的观察。波还是粒子,光子说:我能做,看你喜不喜欢。你在后面放一个屏幕,然后我给你波干涉条纹;你在我身上放一个探测器,我会给你粒子运动。
延迟选择的猜想和实验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物理学家惠勒提出了延迟实验。简单来说:一开始不放屏幕就是盯着缝隙,相当于盯着光子怎么运动;当你的光子完全穿过双缝后,突然把它放在屏幕上,看看是否还能波出干涉条纹。
实验很多,各种复杂的设计,先进的仪器都用上了,因为物理学家必须把光子折腾死。
太复杂的操作设计就不解释了,大致步骤可以总结如下:
双缝后面没有屏,用探测器分别盯着两条缝:这时候光子肯定会像子弹一样,要么从这条缝,要么从那条缝;
在这个过程中,光子表现为粒子;
光子像子弹一样穿过双缝后,不能转身也不能重新开始,然后突然把屏幕打开,看光子会在屏幕上留下什么。
怎么能让光子觉得这么尴尬?我应该表现为波动还是粒子?
光子不能转身,不能重新开始,也不能流氓,所以只能像子弹一样射,屏幕就会像子弹一样。然而,不,屏幕上出现了干涉条纹。
换句话说,光子同时穿过双缝,产生波动。我们的观察改变了光子的历史轨迹。
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老师点名,我一定会去上课;老师不点名的时候,我一定会上场;上课还是打球,取决于老师点名与否的信息。
一开始老师说不点名,我就换上运动服去球场打球。突然,老师又点名了,可我已经穿着正装坐在教室里了。
在穿上正装、去上课、穿上运动服、上场打球之前,会是哪段“历史”,完全取决于现任老师现在要不要点名。
现在的选择可以改变过去。
如果这个例子的时间尺度不够大,那么就用惠勒的想法:
一个距离地球十亿光年的星系,它的星光被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分裂成两束,十亿年后到达地球。引力透镜相当于杨氏双缝实验中的双缝。只是这个差距有点大。
如果我们单独观察一束光,那么它是单独出现的,而且是以粒子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在地球上设置一个屏幕,那么这两束光就会合二为一,以波动的形式出现。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可以决定光子在十亿年前出发时的状态,是波动的还是粒子的?
当下的选择可以决定历史。
不过,也没必要太担心。
首先,这仅仅停留在微观粒子层面;其次,选择只能决定光子是波还是粒子;第三,选择不改变光的方向。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可能需要思考过去和未来,怀疑这是否是一种幻觉。
如果宇宙不是完美的,它有bug,你信吗?双缝干涉实验似乎一步步发现了这个宇宙的“漏洞”。
双缝干涉实验是什么?当我们把一块石头丢入水中时,水面会产生波纹。如果我们同时丢下两块石头,两个水波之间就会出现交叉干涉条纹。这就是波可以互相干涉的特性。
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源前放置一个有两个狭缝的不透明挡板,挡板后放置一个可观察的背景。当我们打开光源时,会在背景上看到明暗条纹,这是一个简单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因为光线通过两个狭缝,只有波特有干涉,所以对向波被抵消,对向波被增强,造成背景上明暗相间的条纹。(日常生活中的主动降噪耳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用相反的声波来抵消噪音。)
让我们升级实验,光源变得很小,背景换成了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底片。打开光源后,一开始我们看到无数随机分布的小点,然后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升级实验后,证明光是粒子,具有波的特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虽然双缝干涉实验一直被人称道,但科学家们又将这个实验升级了。把光源一次变成一个电子!电子要想通过这个挡板,只能随机通过两个缝隙。
我们知道,要想干预,就必须要有对象。没有对象我们怎么会被干扰?然而这一次,实验结果出错了,即使单个电子随机穿过两个缝隙,最后还是形成了干涉条纹。
这个结果震惊了科学界!为什么单个电子可以自我干涉?他还有另一个二重身吗?更奇怪的是,当我们观察电子通过哪个间隙时,干涉条纹消失了。当观测被取消后,干涉条纹又神奇地出现了!好像有一双眼睛在偷窥我们,只能给我们看到电子通过缝隙的路径(粒子特征)或者电子的干涉条纹(波动特征)!
双缝干涉的延迟选择性量子擦除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上面的实验会有很多未知的漏洞。我们在观察电子的时候,已经扰乱了电子的正常运动,引起了电子性质的变化,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找出这个因素。接下来,科学家们用更复杂精密的方法来做双缝实验。将一个光子分离成一对纠缠光子A和B(无论距离远近,纠缠光子都可以相互影响)
AB做双缝干涉实验(互不影响的环境),而B比A离感应屏更远,所以A会比B先到达感应屏,当我们在实验B中放一个摄像头观察B通过双缝的路径时,实验A的干涉像就消失了。很明显,纠缠的两个光子相互作用,B得不到的波动性质A就无法得到。接下来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擦除B获得的路径信息,然后干涉条纹在A和B中都出现..这里有两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测得的光子路径信息只是一个“漏”。没有主管的意识去检查,干涉条纹就会消失!抹掉这条路径信息,干涉条纹又会出现!
更诡异的是,当我们在实验中从B开始设置路径信息时,A已经到达感应屏并形成图像了!这时B的路径信息被擦除,已经“拍”在A传感器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变成鬼魅般的干涉条纹!
难以理解的“宇宙程序”很多人最初认为观测光子路径意味着人类意识介入实验。但是,我们从上一个实验中知道,在延迟选择实验中,测得的路径信息,不管你看不看,都已经被宇宙程序确定是你泄露了秘密!光子波动属性是隐藏的!我们得不到干涉图像。如果我们抹去这个泄露的秘密,宇宙程序会立即修复光子的波动,让我们得到干涉图像。没想到,我们人类利用量子纠缠在实验室钻了个空子,这样就可以在图像形成后获得路径信息。然后我们选择泄漏还是擦除,宇宙程序还是按照原来的指令执行。让已经形成的像变回来(曾经不干涉的光子,现在又干涉了。这是绕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发现了宇宙程序的一个BUG,用我们现在的决定改变了过去!还是另有原因?我们所处的宇宙,一个真实到看不到边缘的世界,是一个设定好的“程序”吗?或者说宇宙,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是有一些漏洞的。如果未来人类利用这些漏洞,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很多人听到双缝干涉实验后会觉得“奥秘既神秘”,于是就有了“量子力学”。其实量子力学是人类理解宇宙底层逻辑的敲门砖,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核心的体现。我来说说双缝干涉实验有多“诡异”。它揭示了宇宙中的哪些核心?
薛定谔的猫,上帝掷骰子,平行宇宙从何而来?因为量子太抽象,我们把量子现象转移到薛定谔的猫,然后再回到双缝干涉实验,就很好理解了。这是薛定谔理解量子力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换句话说,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有一只猫,然后在毒瓶上接上一个量子装置。猫的生死取决于量子特性。如果量子衰变,猫就死了,反之亦然。换句话说,一只猫的生死间接说明了量子的本质。实验的问题是猫最后是死是活。
各路大腕纷纷发表看法,主流观点有三个:
波尔,哥本哈根学派:这是一只量子猫。它在盒子里的概率是100%是活的,100%是死的。两种状态同时存在,叠加在一起。打开盒子的一瞬间,猫的生死就会显示出来,生死的结果是随机的。
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猫50%死,50%活。在我们打开盒子之前,它是死是活。当我们打开盒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结果,而不是诱导的结果。
爱因斯坦:玻尔,你是说你打开盒子的时候,上帝发现有人要来看结果,就赶紧摇号决定猫的生死?
波尔:别管上帝能做什么!
休·埃弗雷特:安静,安静,我还没说呢!首先我同意玻尔的叠加态,但是100%+100%=200%应该是开箱前后守恒的,所以我认为如果猫在开箱时死亡,那么活着的猫应该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平行宇宙。
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尔:你们太厉害了,我们不知道怎么证明你们说的是错的!
故事先到了。看得懂不重要。先说结果:玻尔是对的!平行宇宙无法证明,但充其量是个假设。这个故事中有几个要点:
1.猫是死是活——叠加态
2.打开盒子意味着观察,观察会让叠加态随机坍缩成单一态。(神摇号!)
3.前两点,打开前后,也暗示了波粒二象性。(以后再说)
什么是光?——双缝干涉的“怪异”接下来,我们来看双缝干涉。这件事要从牛顿说起,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无人能答的问题——光是什么?
图:牛顿棱镜实验
牛顿作为当代学者,对光学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他做了棱镜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阳光是各种光的混合。他认为光可以被反射和折射,它的轨迹会发生变化,就像乒乓球扔在墙上会反弹回来一样,所以它的最小单位应该是粒子。
在19世纪,托马斯·杨反驳了牛顿。他只做了一件事,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狭缝,后面有一个感应屏。根据牛顿的说法,这个实验的结果应该是两条条纹,如下所示:
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以下结果:
所以老阳说光就像下面的水波,但实际上是海浪:
穿过缝隙的光波变成了两波,两波相互干涉,出现了和水一样的现象,于是在屏幕上显示出干涉条纹。
这就是双缝干涉实验,但奇怪的是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
好景不长。借助黑体辐射实验,普朗克发现光能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即光与原子相互作用时,以粒子的形式交换能量。于是大家重新审视双缝实验,升级。
既然光是一粒一粒的,那么当我们让光子通过双缝时会发生什么?(实际实验用的是电子,道理是一样的。)
大佬们迅速按照两个狭缝像机关枪一样发射出穿梭电子,显示屏上随机出现大量粒子,但从远处看,这些粒子也形成了干涉条纹。既然是粒子,为什么会干涉?
所以有人认为很多电子挤在一起,所以有干涉,有点像儿童乐园里的海洋球。当你跳进去的时候,海洋球会像波浪一样散开,虽然是粒子,但也会产生干扰。但这真的是全部吗?
图:实验结果
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改成了“手枪式”发射。一个电子被砰的一声击中,电子到达感应屏,然后再打一枪,防止了两个电子在运动中互相干扰。然而,科学家们感到困惑。无论你打字快还是慢,结果都是一样的。屏幕还是会有波动,而且会有新的干涉条纹而不是两条条纹!也就是说单个电子干扰了,那么干扰了谁呢?就两条缝,它只能选择一条通过,另一条缝没有电子出来。它能干涉到哪里?
为了解决问题,大佬们在实验中安装了一个光电探测器来“看”它,看看电子是如何干涉的!人们发现电子在感应屏上诚实地形成了两条条纹。大家:天啊,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上面的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波粒二象性首先用不可靠的平行宇宙理论解释:你不看的时候,电子穿过缝A,然后穿过缝B,然后干涉。你可以理解为量子里有个二重身。如果你看着它,宇宙就会分裂。如果电子通过A槽进入,那么平行宇宙中的电子就会通过B槽进入。是我们的探测造成了宇宙的分裂,使得两个宇宙中的电子无法干涉。
玻尔的解释:前半段和平行宇宙一样,电子处于叠加态,是波动态,但是你看着看着,就随机坍缩成粒子态了。
爱因斯坦:我解释不了!一定有我们还没弄清楚的事情。反正上帝是不会摇号的。
图:我们的印象中,原子中的电子是这样的。
图:其实就是这样,所以也叫电子云,有概率,有波动。
从目前的科研成果来看,玻尔是对的。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是量子力学的核心。电子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性质。
当它没有坍缩成粒子时,虽然它也是作为单个粒子发射的,但波的性质也在起作用。当你发射单个电子时,类似于发射水波。当你发射一束电子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发射一束波,这些波会根据干涉结果显示在感应屏上。当你检测到一个电子时,它会坍缩成单个粒子的性质,于是一束电子被打出来,没有干扰,只出现两条条纹。
如果你不了解量子的本质,你会觉得我不看干涉条纹,但我不干涉。好像有点“吓人”。自然明白量子力学是人类发现宇宙的最低逻辑。它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从宇宙的构成到构成宇宙最小结构的粒子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