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发掘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敦煌石窟修建的一千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经历了上下汉以后的长期分裂与割据,走向民族融合与南北统一,达到唐朝的顶峰,从顶峰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是中国艺术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佛教、佛教艺术传入后中国佛教理论、宗派的建立和发展,佛教美术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时期。

366年,前秦建元二年,乐尊和尚路过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佛,遂在岩壁上掘第一洞。此后,禅师法亮等人继续在此建窟修行,称为“沙漠石窟”,意为“沙漠中的高处”。后人改称“莫高窟”,是因为常见“漠”和“莫”。

还有一种说法是:佛教徒说,建佛洞功德无量,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没有比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扩展数据: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党泉河畔的悬崖上,南北长约1600米。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周、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历经数千年而建。

目前有492个洞窟,包括北梁至元代各朝代绘制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件,飞行体4000多件,唐宋木结构5件,莲花柱、地砖数千件。

是一座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莫高窟的彩塑多为佛教人物雕像及其修行涅槃的事迹。因为莫高窟的岩石比较松散,无法雕刻,工匠用泥塑。其他地方很少保存唐代以前的泥塑,所以莫高窟的大量彩塑就更加珍贵稀有。

此外,还有传统的民族神话和各种装饰图案。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级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出差、使者会见、弹琴、歌舞等等。

在莫高窟不同时期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景、社会生活场景、服饰制度、古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杂技等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问题,为研究4世纪至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于1961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于191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百度百科-莫高窟(甘肃敦煌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