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公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朝廷三个最显赫官职的统称。这个词在周朝就已经使用,西汉学者认为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中国古代经学家把太傅、太师、太保视为三公。秦朝没有三公。西汉前期继承了秦制。自汉武帝时起,宰相、御史、太尉并称为“三公”。
汉武帝削弱丞相权力,大司马权超越丞相。汉朝称帝,改科举状元为大,建立了傅、大、宰相三足鼎立的三公制。西汉末年虽三足鼎立,但仍以傅为最。新的时候沿用西汉的三公制。东汉初仍有三官,傅改为邱,大司徒、改为司徒、。这三个公职都有自己的政府和官员家庭。泰威依然位居三公之首。汉光武帝虽仍设三品高官,但实权逐渐回到尚书台。而皇帝、金殿、外戚、宦官则改专权。外戚窦宪、季梁,都被视为大将,位列三公。东汉末年,董卓为丞相,排名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放弃三官职,而选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汉代实行三公制200年,结束了。曹魏恢复了三公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还是处于最好的地位,政府设置了幕僚。但是,实权进一步转移到尚书机构。到了隋朝,三公官职不再开放,所有的辅佐都被撤销,完全成了虚职或“上位”。宋代以后常称太师、太傅、太保,但其虚衔性质不变,逐渐演变为加官赠官。明和清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