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国是哪个朝代?
早期
公元720年至673年是莒历史的早期。
起初,巨的疆域似乎比刚封国时有所扩大,也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的旧疆域。它南下到了齐国(今莒县南70里),北上到了齐国。齐国是故国,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齐侯”的字样。夏复封后,娄宫在齐,都城在河南祁县。春秋以前不知何故东移了。先迁到新泰县,后迁到淳于(今安丘东北)。齐国,东起诸城,西至安丘,正好位于莒的北部。莒想扩大地盘,向南灭了,向北灭不了齐国,就用蚕食的方法,先占领一座城。齐本夏族,但因为在东夷故里,用的是洋礼,所以齐国、鲁国等国都瞧不起齐国,不与齐国建交。
莒国西部边界与鲁国接壤,西北与周国、姬国接壤。该州是一个小国,姓姜,不久被齐国所灭。在《左传》中隐居的两年里,曾因调解鲁与居的关系而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与居结盟。《左传》八年隐居前715年,鲁与居在《浮生》中结盟。可见,莒与西部和西北部的邻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然而,齐桓公即位后,齐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形势发生了变化。
当齐桓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投靠了莒。回齐为君后,不怀念旧德。不久,齐国扩张到东方。吉果和齐国第一次被入侵。又见《伐居》篇(荀子欺居)。莒国似乎明白了这个情况,不会再向北发展,而是转向西边和南边,开始和鲁国、单国发生纷争。
当时的莒是除齐、鲁之外的一个东方强国,附近的贵族、君主在自己国家住不下的时候都喜欢去莒。这时,在莒国的外国贵族除了齐国的儿子之外,还有和陆庆福。由于鲁国人贿赂莒交出鲁青的父亲,又违背了不行贿的诺言,鲁国和莒之间发生了几次战争,莒战败。因此,鲁也很警惕。鲁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部署城内所有防御(东防,今费县东北四十余里)以防备莒国。
由于标榜自己尊王,又忙于应付外族,居不能参加他领导的几个联盟。后欲霸诸侯,又引数盟,居不得参加。
中期
从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26年)到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77年),是莒国历史的中期。此时成为继之后的霸主,而成为继太之战之后的霸主。在这个阶段,莒国经历了四代君主:子龚平、齐桓公叔齐、季托、屈丘公诸。他们参加过几个中原国家的联盟,最初在外交上比较活跃。
虽然晋文公也提出了尊王抗夷的主张,但并没有在联盟中得到强烈的表达,所以莒国得以参加著名的练土联盟。此时,齐国继续东征。有明确记载,前600年,莱国被征服,艮某被占领。来国是东夷,根牟在居安边境,所以齐国在598年和596年两次侵略居安。《左传》记载了对居的最后一次攻击:“居恃金而不守成。”第二部分讲述了齐国和莒国的意图:在莒国的同时,小国雍被邀请入盟,却被鲁国禁止入盟。从那以后,齐国要吞并莒,鲁国要吞并郭,两国领导人经常互派使节或亲自会晤。
前599年,鲁出兵攻郭,第二年,两国连攻莒。第三年,楚国在“泰”打败了晋国。眼看楚国失去了盟友和援助,齐国在第四年又入侵了楚国。此后十年,齐国自持强大,开始欺凌鲁,侮辱金派来的使臣,形势发生了变化。前589年金、鲁、魏、曹联合攻打齐国,都败在马鞍上。这样,莒国又恢复了。584年后,楚国还以晋国为盟友,参加了马陵会和朴志会。
后来也许是因为齐、鲁的相继入侵,或者是因为太尉公的无能,居安三城经常被楚国攻破,但是楚国拿不下,很快就退出了。前577年,屈太尉卒[3],子密周即位,史称李。
后期
从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到鲁向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这段时间,是莒国历史的后期。在这一时期的前期,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获得了霸权。后期,宋向徐建议晋、楚停止争霸,局势略有缓和。
晋国重新掌权后,在30年内,共举行了24次会议和联盟,都有莒参加。由于多次参加同盟会,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莒的君主自以为了不起,开始对外用兵。我们从一开始就和燕国联手入侵燕国。
燕国在莒国的西南,靠近鲁国,于是向鲁国求助。但鲁被联军打败,燕国最终被莒所灭。鲁君主认为国家受到威胁,加强了对东疆费城的保护。565年、563年、561年,莒三次攻打鲁。
好像只是为了边境的田地。但鲁以为:“天下诸侯有事,所以伐我。”。当时晋、楚继续争霸,齐、鲁也在中原争霸,居就钻了空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巨逐渐强大之后,也像其他国家一样,极力侵略邻国。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没有义战,居也不例外。这时候莒国的实力看起来非常强大。前555年,以金为首的12国联合讨伐齐国,莒曾要求齐国千车从东南进攻。这次齐兵吓得不敢打了,金军烧了临淄。12诸侯国的士兵后来到了齐国的南疆。齐军坚守城池,没有导致严重的惨败。然而,齐对居极为不满,开始报复。
当时的莒国国君是李,左传称之为“虐民”“民患之”,指的是他不顾国力和百姓安危,经常与齐、鲁作战,百姓水深火热的情况。李大规模征战齐陆疆域时,以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这个阶段是莒国最活跃的时期。李死后,莒逐渐衰落。
末级
鲁元年(公元前541)至二十七年(公元前468)是莒国历史的终结。这一时期晋国越来越强大,国力内耗不再顾及,莒失去了援助。历史上记载的莒君有五个人:宇瞻、秋宫、庚戌、焦恭、疯子。这一时期,莒的领土经常被齐国和鲁国占领,国家逐渐衰弱,不得不采取守势。莒国再次发生内乱,宇瞻称帝后,剥夺了“群子”的爵位权。这群儿子怀恨在心,把自己的儿子从齐国召回来做了莒国的国君。宇瞻投靠了吴国,和他的三个心腹,吴娄等人,去了齐国,并采取了城市“大庞”和“长一米”。后来“牟衣”又去找鲁,把“牟楼”和“方”两座城送给鲁。
前532年,鲁国征服了莒,并俘虏了邱。“齐”位于今沂水县边境,也是通往全国的门户。因此,所有防御部队都从该国西部边境撤出。这个时候,莒还在内乱。国君死后,溥弑子之意恢复,其弟庚戌病逝,被从齐国迎回,成为国君。从此,莒国成了齐国的属国。
前523年,巨试图摆脱齐国的控制,结果遭到齐国两次入侵。齐军虽然被击退,但是巨的实力急剧下降,被齐国远远超越。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力进一步下降。
被摧毁
公元前431年,古希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为了争夺古希腊的统一权力,浴血奋战,杀人不眨眼。
就在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一场亡国之战开始上演。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角是刚刚继位的楚建王,其目的是将楚国的疆域扩大到东海之滨。
著名的熊楚简王是楚惠王的儿子。《史记·楚世家》云:“五十七年,汪卉死,王自健仲礼。”由此可知,公元前432年熊忠继位为王。
已故楚惠王在长达57年的治国生涯中,任人唯贤,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在与秦国建立良好关系,稳定西部的前提下,公元前447年灭蔡,公元前445年又灭齐,楚国的势力范围继续向东北推进。早在公元前473年,吴国就已经被后起之秀岳所灭。《史记·楚世家》云:“到时候,吴越灭,江淮北越不能治。”由于继吴之后崛起的越国无力控制原本属于吴国的领土,楚惠王趁机东侵,其势力已发展到淮、泗流域。惠王的文学武功为他的继任者的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驾崩,楚建王继位,继续沿着先父的开拓方向和既定战略目标奋进。所以,他一埋下父亲的棺材,就立刻走上了扩军之路。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齐国南部的莒国。
莒北接齐国,西接鲁国。在春秋时期,小国众多的时候,莒国曾经一枝独秀。在当时东夷诸国中,就土地而言,仅次于莱国;与春秋相比,仅次于齐鲁、宋、郑魏等国。自西周晚期以来,居利用王室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攻击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先后摧毁了郭襄和郭艳。他曾多次攻击当时的强国之一鲁,但鲁别无选择,只能向金求助。《左传》也记载了莒战胜齐的战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攻莒,“伤其股而退”,再战,莒军亲自打之,杀了齐扎良大夫。《左传·召公二十二年》也说:“北齐郭败巨”,巨君“败齐”。莒国能屡败屡战,而且强大,说明其实力不错。正是因为聚安的强大实力,在春秋时期,很多流民选择了聚安,也就是在春秋时期成为霸主的齐桓公,在因内乱而逃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聚安的庇护,这才积累了恢复国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