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是否中断了?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很清楚,中国的历史进程是整个世界历史进程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的。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也有很多历史阶段不是那么完美和顺利。
然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风霜,中华文明依然得以保存,而与中华文明同属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就没那么幸运了。其中有些已经在历史的寒霜中慢慢消失,就像巴比伦文明一样,有些则延续至今,只是中间有很长的历史落差,导致现代文明不等于以前的古代文明。
只有中华文明是从未中断的文明。从有记载的历史到今天,虽然历经磨难,却依然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中国历史发展不间断的原因是什么呢?让中华文明成为唯一能够继续发展传承的文明?今天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有的骄傲和自豪。
说到这个问题,有人会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在古代的发展环境下,自然资源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人口和土地。幅员辽阔,代表着大量的常住人口,人口是经济、军事、行政发展的资本。
同时,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很多方面的进步和完善都要靠人力,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还是战争,都是为了更多人而战的时代。所以辽阔的疆域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让它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它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也有很多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然后在古代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部落联盟,这是中国成为国家的雏形。当时,虽然“国家”一词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但部落的出现和部落联盟的形成,标志着国家的到来。
虽然当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艰难,但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供给和支撑,中国古代文明终于从原始的部落联盟进步到国家的发展阶段,从大禹传到齐,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奴隶制社会正式形成,国家由此走上历史舞台。
此后,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广阔的疆域。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大秦帝国统一全国,封建时代来临,中华文明再次被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君主集权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其实这一切的发展都是以国土资源为基础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理由没有错。
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保障,但仅仅因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就能保证中华文明的顺利发展和传承吗?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就像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华夏帝国的帝国,像罗马帝国或者波斯帝国,这些帝国不都是大帝国吗?
尤其是罗马帝国,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不弱于大秦帝国或达汗王朝,也是一个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被打上了浓墨重彩的大帝国。然而,罗马帝国并没有坚持多久,它未能完成自己的制度进步。最终,只有马其顿人能做到。
之后,经历了数百年的罗马帝国逐渐分崩离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单靠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并不能支撑一个文明的长久发展,在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支持。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就是一次伟大的实践。
说到制度,中国人其实经历过很多艰难的探索,比如西周的分封制。虽然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失败,导致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乱,但这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实践。当时建立的等级所有制和碎片化的形式是非常先进的。在这种形式下,每个人都处于共同拥有的状态,管理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内部事务。
如果权力欲没有蔓延,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治国之道,但分封制最大的缺陷是未能限制诸侯的权力,同时也忽视了世袭制中国家继承的弊端。毕竟在世袭制度下,一个家族控制一个王朝。
而且这个家族应该实行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像孔孟这样的圣人很少,像桀这样的暴君也很少。大部分人资质都很普通,德才都没有儒家要求的那么好。有这样的普通人来治理国家,自然会降低系统的容错率。
这样君主手中的权力就会有所松动,诸侯也可能因此而高人一等。毕竟权力是个好东西,一个人也许能抵挡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但要抵挡住权力的诱惑真的很难。所以在权力欲望的支配下,分封制就会土崩瓦解。
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是另一个伟大的进步。
但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分封制的解体而停止。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共同探索,重新建立了更适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制度,即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
很多人一提到封建制度就嗤之以鼻,认为它腐朽、落后、不堪一击,但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结局之上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歧视封建制度是因为它的惨淡结局。
其实最开始,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史中,封建制度是最适合朝代发展的制度。就像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样,这个制度可能不完美,但一定是最适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制度。
因此,封建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落。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文明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抗中找到了平衡点。毕竟中华文明其实和西方海洋文明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由众多人口和众多思想组成的文明,基本人口非常多。
它不可能像西方海洋文明那样实行直接民主,因为只有小国寡民才能独立,绝对不可能几千人联合发起投票。所以中央集权其实是最适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道路。
所以可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再次让中华文明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资本。而西方文明就没那么幸运了,看看罗马帝国就更好理解了。
在海洋文明的罗马帝国,直接民主导致国家小,人少。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罗马帝国本身是很强大的,但是在统一战争中并没有选择适合国情发展的制度,因为一开始它实际上是海洋文明,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独立小国寡民的发展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它实行直接民主,即所有公民共同决策的民主制度。但是,当罗马帝国的领土越来越大,罗马帝国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它的发展进程了。
但是,罗马帝国此时并没有意识到,它有大到不能倒的风险。它还在南打北打,还在扩张领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这个国家变成了一个能打不能管的国家。
最终罗马帝国在不断分裂的同时,那些没有完全适应罗马帝国发展体制的人开始逐渐反抗其统治。最终的理想民主并没有持久,罗马帝国也没能完成国民性的改造,这只能由马其顿人来完成。
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因为制度上的缺陷,在这里消失在历史的沙尘暴中。所以制度也是一个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资本,毫无疑问,中华文明在古代的发展中就有这样的资本。
思想文化的传承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单纯拥有自然条件优势,拥有制度优势,并不能保证一个文明的长久延续。毕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各自独立的思想的。人的思想如果不能统一,就会导致文化无法统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发展文化,就会失去传承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无法长久生存的,一个没有文化的文明是不可能永远被尊重的。
古巴比伦最终因为文化传承的丧失而破灭。
其实很多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因为文化的崩溃而消失的。就像古巴比伦文明一样,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古代文明,这个文明也有自己的繁荣时代。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文明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的基础。
虽然像埃及和印度这样的文明发展有差距,虽然它们的历史不是连续的,但是这种文明并没有消失,因为这个国家所依赖的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就算今天的埃及和印度比不上古代的埃及和印度,至少这个文明没有被埋没,但古巴比伦就没那么幸运了。它在发展中失去了思想创新和文化发展,导致现在后继无人,所以思想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思想变革,文化依然传承。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思想上的变革,包括最著名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学术流派各抒己见,使中国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后来虽然百家争鸣很多已经没落,但是很多兵家思想还是流传到了后世。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封建正统,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发展和传承。这位圣人的许多文学作品并没有消失。
所以,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的碰撞从来就不缺乏。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后虽然很多思想被压制,但儒家思想本身是在发展的。比如后来的宋明理学,就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在思想文化发展层面,中华文明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体系,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文明才能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熠熠生辉。
综上,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包容性。中华文明还是一个很宽容的文明,并不以血缘和出身作为区分身份的标志。一直在中国人眼里,只要尊重中华文明,只要认可中华文明,只要愿意继承发扬,就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文明,这些文明与许多其他文化发展过程的优势相兼容,从而使这种文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绽放出不同的光彩,永无止境地发展。
中华文明之所以一直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唯一不间断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那么多恶劣的环境中突破自我,与自身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发展进步是分不开的。
而这些永远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脚下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永远是我们需要发扬和传承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