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的起源
鬼节起源于释迦牟尼穆尼佛的大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眼里有和尚的人,力量大。他妈堕落成饿鬼道,食入则化为炎火,饥饿太苦。木莲救不了母亲,就向佛祖求教。为了讲兰盆经,他教七月十五做兰盆救母。”
据说穆莲当时在冥界历尽艰辛,终于见到了死去的母亲刘,发现她被一群饿鬼折磨。木莲想给她盛一碗菜饭,可是菜饭被饿鬼抢走了。木莲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木莲的孝心感动,赐给他《兰经》。
按照指示,木莲在农历七月十五献上一顿用花瓶盛着名贵水果的素餐,让饥饿的母亲终于有了食物。佛教徒为了纪念木莲的孝心,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盆景”,现在称为“鬼节”。
中国鬼节的历史发展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秋季祭祖活动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七月半祭祖的习俗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包容性的节日更为复杂。它不仅是民间祭祖的秋季节日,也是道教的中秋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道教、僧侣融为一体。
农历七月,庄稼成熟,中国一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古人在春夏秋冬四时祭祀祖先。在七月,他们会提供新收获的水果、蔬菜、小米和其他谷物,这被称为“秋季品尝”,也被称为“推荐新”和“品尝新”,即让祖先在秋天品尝新。
清乾隆《普宁县志》说:“常言先人还乡,咸衣酒荐之,虽穷也。”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7月酷暑,要换衣防寒,而且“7月为火,9月给衣”。
在旧时代,中秋节不仅在信仰维度意义重大,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高、娱乐功能鲜明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