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的历史变迁

珠江,或珠江,原名粤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最初是指从广州到河口的一段河流,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河流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它与北江汇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八个河口流入南海。几乎所有的北江和东江水系都在广东。珠江流域在中国的面积为442,654,38+0,000平方公里,在越南的面积为65,438+0.654,38+0,000平方公里。

珠江是中国南方(主要在广东省)最大的水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河流。

珠江夜景-中国南方的河流,珠江,人民桥,广州。原名越江。以前是指从广州到虎门的水路,现在是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流域横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五省,面积45.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流经越南的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众多,水路纵横交错。西江是水系的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上中游分别称为南盘江、红水河、钱江、蒋勋,以下称为梧州西江。干流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35.5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总落差为2130m。北盘江上的黄果树瀑布落差高达70米。北江的正源是绵水,发源于江西信丰县。在韶关附近遇到武水,叫北江。韶关上面的水很急,韶关下面的河很直,有姜戈河和连江流入。穿越渔仔峡、飞来峡后进入平原,河面宽而浅,在思贤角流入珠三角。干流长582公里。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上游源头叫寻乌水,西南流入广东省。河流上游窄而浅,两岸群山环绕,干流全长523公里。

东、西、北三条河流在入海口各冲积成一个小三角洲,相连形成珠江三角洲,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前缘仍以每年100米左右的速度向海里发展。三角洲河网密布,大小河流100多条,相互沟通,交织成网。最后分别经虎门、角门、李红旗、横门、磨刀门、鸡啼、虎跳门、崖门流入南海。珠江水资源丰富,仅次于长江,航运也很发达。广州黄埔港下有万吨级海船,千吨级船可以回西江到梧州,小型船可以到柳州、南宁。可供船舶和驳船通行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发源于桂江的漓江,可通过灵渠到达长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粮食、蔗糖、蚕桑、淡水鱼的重要产区之一。

珠江纵贯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自治区),全长2214km,流域总面积453690km2,其中中国境内442100km2,越南境内11590 km2。

珠江流域北临武陵,南接南海,西临云贵高原,中部为丘陵盆地,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流域土地资源6.63亿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土地只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贯穿盆地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4 ~ 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 ~ 2200mm。降雨分布明显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匀,区域分布差异大,年际变化大。

珠江年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其中西江2380亿立方米,北江394亿立方米,东江238亿立方米,三角洲348亿立方米。年径流分布极不均匀,4-9月汛期约占年径流总量的80%,6、7、8月各占50%以上。珠江水资源丰富,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70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但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流域洪涝、干旱、盐碱等自然灾害频发。

珠江流域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造成该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洪峰或静峰和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和洪水多发生在6月、7月和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为6月10至次年3月,多年平均枯水径流803亿立方米,仅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最小流量720立方米每秒,北江基石130立方米每秒,东江博罗站31.4立方米每秒。

珠江是一条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249公斤,年平均含沙量为8872万吨。据统计分析,每年约有20%的泥沙淤积在珠江三角洲的网河地区,其余80%通过八大闸输出到南海。

珠江口潮汐属于不规则的半日潮周期。珠江口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 ~ 1.6m,最大潮差为2.29 ~ 3.36m..八门总高潮年均值3762亿立方米,低潮年均值7022亿立方米,净减326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