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专家蔡伦的故事
张寒登上皇位后,他经常去各县挑选年幼的孩子在宫里当太监。蔡伦也被选中,开始在洛阳宫接受训练。那时他只有十五岁,但他学习非常努力,很快就能读写了。于是,第二年,蔡伦开始在宫中担任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是宦官中级别较低的职位,负责传达宫内外公务,指导前来拜见皇帝的人如何上朝,安排座位。后来,窦皇后废除了宋贵人儿子的太子身份,立养子刘钊为太子。蔡伦在这场法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高祖张死后,年仅十岁的成为汉高祖,窦太后成为窦太后。蔡伦也被提升为常侍,跟随在年轻的皇帝身边,参与国事。此时,蔡伦还兼任尚芳龄,主要负责宫中御用器皿的制作,监督御用手工作坊的工匠。因此,蔡伦与工匠接触较多,劳动人民精湛的技术和创造精神对他影响很大。
当时没有有利于书写的纸张。文字要么写在竹简上,要么写在由竹子、木头或丝绸制成的木简上,但竹简和木简太重了,无法携带。丝绸太贵了,不能大量生产。蔡伦决定研究造纸的方法。
由于职务上的便利,蔡伦具备了观察和实践的条件。他一有空就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考察,借鉴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创新,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带领工匠们用树皮、破布、麻头、破渔网等原料造纸。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和改进,他们制成了一种廉价而简单的造纸方法。
蔡伦先把所有的原料切开或切掉,然后用水浸泡,直到所有的原料都变软,再捣成浆,然后蒸煮,最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让纸被阳光晒干后,直接从席子上取下。蔡伦带领工匠们改进了这种造纸方法,这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因为所用的原料来源广泛,而且其中一些可以回收利用,所以制成的纸价格低廉,可以大量生产。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纸又薄又轻,非常适合书写,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此后,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种方法造纸。纸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简、帛,一直沿用至今。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宝贵贡献。纸的大量生产和未来印刷术的创造,使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