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有多古老?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的岳古宗列盆地,向东蜿蜒,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流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位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面积4.2万平方公里)。根据地质演化史的研究,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早更新世晚期,115000年前,盆地内只有一些不相连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部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隆起,河流被侵蚀和侵蚀。654.38+0.05万年的中更新世以后,湖泊和盆地已逐渐连通,形成了黄河水系的雏形。直到654.38+万年至654.38+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渐演变成一条从源头到河口上下奔流的大河。

由于黄河洪水携带大量泥沙,黄河九曲进入下游平原区后迅速淤积,主流在溢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泄洪道不断淤积上涨,成为高于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会溢出洪水走新路。黄河下游河流迁移的严重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据文字记载,黄河曾多次改道。河流变化范围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至江淮,面积25万平方公里。从周定五年(公元前602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年间,黄河的迁徙多在今河道以北地区,侵入海河水系,流入渤海。从1128到1855的700多年间,黄河在现河道以南改道振荡,侵入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改流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古代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疏松,易于耕种,适宜发展原始农牧业。黄土的特性有利于先民挖洞,共同生活。

早在165438+百万年前,“蓝田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流域内还生活繁衍着“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江南北。这些古代文物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由远及近不断发展,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早在6000多年前,盆地就开始出现农业活动。大约4000年前,盆地内形成了一些血族部落,其中颜地和黄帝是最强大的部落。后来黄帝获得了首领的地位,与其他部落合并,形成了“华夏族”。后人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殿,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全世界的华人都把黄河流域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称之为“母亲河”、“四耻教”,把黄土地作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在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历朝在黄河流域建都3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安阳、Xi、洛阳和开封位于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Xi安(含咸阳),从西周、秦、汉到隋、唐,有13个朝代作为首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八江帝都”。东周迁都洛阳后,东汉、魏朝、隋朝、唐朝、侯亮和后周都在洛阳建都,延续了900多年,有“九朝古都”之称。开封,位于黄河南岸,古称汴梁。春秋时期,魏惠王迁都大良,北宋时在此建城约200年。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盆地出现了青铜器,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冶铁,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洛阳出土的经过一系列处理的铁锹和铁斧,表明中国比欧洲国家早2000多年发展出铸铁的软化技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学经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以及大量的文化经典也在这里产生。北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河流剖面目录基本信息:长度:5464km;震源海拔:4800米;平均流量:1774.5 m3/s;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来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注入:渤海;中下游分界点:河口(老金梦别称)。河口河宽1500m,一般500m,较窄部分仅300m,水深一般2.5m,有些地方水深仅1.2 ~ 1.3m..

黄河俯瞰流域概况:黄河以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全长3472公里,落差3496米,平均比约千分之一,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51%。该河段水多沙少,水力资源丰富。河南郑州河口镇至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公里,落差890米,平均比1400,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6%。该河段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全长786公里,落差94米,平均比降约8000,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3%。该河段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大部分河段已建有堤防工程。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意见很多,这里采用的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贯穿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全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年均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水量324立方米。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

地理环境:从河源到贵德,多为山地和草原高原,属于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游河谷海拔超过4200米。上游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导致大面积的沼泽和许多湖泊。贵德地处黄土高原,从金梦出发,南有吕梁锡伯、渭河谷地,北有鄂尔多斯高原,西有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为1,000-1,300m,地貌不均匀,坡度陡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壑面积占40-50%,沟壑密度3-5km/km2,切割深度超过100m。在金梦下面,它进入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仅为0.12%。水流变慢,沉积大量泥沙,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的多次改道,扇形的古河床和古天然堤变成了缓丘和洼地交替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坦。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力、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干流峡谷:黄河干流上有30个峡谷,上游28个,中游2个。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干流峡谷段长1707 km,占干流全长的31.2%。

河流起源探源:黄河的起源在哪里?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山海经》中记载“昆仑山...河水流出”。

玛曲黄河,但“昆仑”在哪里,当时并不清楚,但“河水从昆仑流出”一直被人们所信。李白曾写过一首诗,“黄河自西来定昆仑山,咆哮万里摸龙门”。

6月4日,1280,165438+元世祖忽必烈派出一支队伍到黄河源头进行正式的调查研究。经过几个月的跋涉,杜石一行到达星海,认为这是黄河的源头。后来清朝康熙皇帝也派人视察河源,他们只去了星海。虽然发现星海有三条河流作为上源,但并没有追到源头。直到康熙末年才组织全面的地形调查,星海之上的河源也进行了勘探和测绘。这三条河分别叫卡日曲、玛曲(岳古宗列曲)、扎曲。哪条河流将被确定为黄河的源头,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北方的扎曲水量少,没人认为是黄河源头。争议主要在玛曲和卡里曲之间。

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派意见,确定玛曲为河源的适当源头,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角玛曲曲果设立河源标志,东经95° 59 ' 24 ",北纬35° 01 ' 18 "。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km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墓、马龙浮屠庙和王铎故居三部分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代表书法作品《转山元帖》石刻90件,全面展示了王铎的书法艺术。马龙浮屠寺,又名伏羲寺,是中华文化和人类寻根始祖、河洛文化源头伏的祭祀场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寻根问祖。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中华民族上演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剧目来报答母亲河的恩情。

654.38+0.5万年前,山西省靠近黄河的芮城县出现了西后渡猿人。后来,654.3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理猿人在黄河岸边渔猎,繁衍生息,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的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的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铜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出现的铁器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傅、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揭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煌汉武,唐宗宋祖,一代骄横的成吉思汗,这些皇帝带领中华民族将古老的黄河文明推向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巅峰。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传遍了全世界,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中华民族每年都会在陕西乔杉的黄帝陵祭祖,无数人前往陕西洪洞的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领中华民族像奔流不息的黄河一样走向光明的未来。

黄河文明的形成时期:黄河文明的形成时期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持续了两千年。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区域性文明,如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长江流域的太湖文明等,其代表性考古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黄河流域有干青文明、中原文明和海岱文明,其代表性考古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东北有燕山文明,代表性的考古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所有的区域文明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学术界所推崇的。但是后来,一些文明中断了,一些文明走向了低潮。只有黄河文明像中流砥柱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吸收和融合了地域文明的精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海岱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群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繁衍、生活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个时候的社会,民族林立,有城垛,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业化,礼仪规范化。贫富两极分化,阶级出现,文化艺术迅速发展,此时的黄河文明正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期,可以称之为民族文明或中华文明的初级阶段。

黄河文明的发展时期:黄河文明的发展时期是其升华阶段。从时代上看,主要是夏商周。此时的黄河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大中原地区的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中原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一般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内夹角大陆和外夹角大陆,以及黄河北岸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河洛文化圈向西可延伸至关中,向东可达豫东。在河洛文化圈,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还有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考古发现,属于该王朝的都城包括王成刚原八方遗址古城、登封、新密新寨古城、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偃师石象沟商城、安阳殷墟商城、环北商城,以及陕西、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址。夏商周的都城都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延续两千年左右的王度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载体。在这个历史阶段,出现了政权制度,有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比较规范的文字。科技、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迅速,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通过交流、吸收和融合,河洛文化被注入了活力,更加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富有哲理的《易经》。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流派也在河洛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创了中国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丰富了黄河文明的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文明之光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远远落后于长城南北,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河文明盛世:黄河文明盛世是进入封建帝制文明的历史阶段。从秦汉到北宋,河洛地区处于核心地位一千多年。帝都文化推动民族科学文化大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封建,立郡,同车同书,统一计量。汉承秦制,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普及了这一伟大的文明创造。先秦时期的儒道思想,历代都有继承和发扬。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他们在经学方面的成就,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子监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位于东汉都城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多人。曹魏、西晋以后,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天文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技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书法、绘画、雕塑等。都爬到了文化艺术的巅峰;后世流传下来的各种史书浩如烟海,记录了从古至今的朝代兴亡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始于西汉的Xi,从东汉到隋唐始于洛阳。Xi和洛阳是当时对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繁荣的黄河文明的核心,确实在河洛文化的范围之内。

中华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其中心在中原,核心在河洛文化圈。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都文化的延续性。黄河文明形成时期,黄帝有熊,颛顼为迪丘首府,杜尧平阳和顺都普坂;在黄河文明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阳城、杨寨、颛、老邱是渤、夷、项、殷的都城,丰濠、洛邑是周的都城。在黄河文明鼎盛的帝王时代,Xi安、洛阳和开封是西汉至北宋的都城。以上都城都在河洛文化圈,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根深蒂固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另一个特点,许多文明的源头都在这一带。比如最早的国家出现在这里,近几年开始的文明溯源工程确定的四个重点,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固镇村、辛寨、王成刚也在这里,被视为传统文化源头和中华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河图、洛书、易经等汉字也在这里产生。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向四面八方迁徙,甚至是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百家姓中,祖籍或根在中原的姓氏有70多个。现在的海外华人,尤其是海外华侨,自称“河洛郎”,前来寻根祭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传统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容、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千百年来,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反对分裂,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传统,如今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公元前3000-2000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至安阳殷墟)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植被的生长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2℃左右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大量的雷夏泽、奥诺泽等湖泊。《孟子·滕文公论》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葱郁,禽兽繁衍”,关中平原直到我国战国时期仍有“山川秀美,人才济济”。

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加上中国古代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大规模的现象。随着11世纪寒冷气候的开始,以及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但森林覆盖率已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被黄河侵蚀,大量的土壤被卷走,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黄河变了有两个原因。一、秦以来黄土高原气温转凉,暴雨集中。再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被侵蚀坍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快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和放牧,使森林遭到破坏,草原遭到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保护层,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珍贵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毁掉550万亩耕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明显降低,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减产越多,人们就越需要开垦荒地:开垦的土地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黄河泥沙越多,黄河决口改道次数越来越频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控制泥沙,不让它随意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该坚持畜牧业和林业的经营方向。我们必须保护森林资源,尽快恢复失去的植被。要让大家明白,毁林是彻头彻尾的自取灭亡,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大量兴修水利。这种多管齐下的做法,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让黄河之梦更好地实现。

河道变迁:据史料记载,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间,黄河受近1593洪水威胁,河道改道26次,决口1000多次。

黄河最近一次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大分流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一般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到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郫县。但改道后,黄河突破原有河道,改向东北方向,借大清河流入山东渤海。

最近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乱砍滥伐,黄河源头很可能淹没在风沙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被称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包围,到处是沙尘暴。

专家指出,人类违背自然生活方式的非法砍伐是破坏水资源的主要原因,这使得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的又一遗址。

悬河:由于泥沙淤积,在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大部分河段,河床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和农田,且都受到堤防的约束,否则会给流域当地人民带来灾难,故称“悬河”。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的磴口县,这里黄河河道平均比县城高4到6米。黄河在中条山和秦岭之间流淌,从河南金梦穿过。从这里出发,距黄河30公里,就是我国著名的首都洛阳。

母亲河传奇回归目录,传奇故事一

黄河流域史前考古与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古黄河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它随心所欲地奔跑,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咆哮,吞噬着肥沃的土地。咬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民只能在山顶和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马平川接壤的平原,而是青山叠翠,沟壑纵横。没有一片平坦平坦的田地,没有一片田地可以用黄河水灌溉。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汉人家。他们在山下挑水,世代在山顶耕作。老老少少都很忙,却吃不饱,穿不暖。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忍受这种折磨。

有一年,70岁的回族老人德尔在山上开了一个瓜园,种了一些黄瓜。他每天早起,去黄河边打水浇黄瓜。他的肩膀肿了,脚也擦破了皮。他精心培育黄瓜,黄色的看起来又嫩又甜。这一天,老人累了,在菜园门口睡着了。他一睡着,就梦见天上飘着一朵白云。渐渐地,白云变成了一个留着白胡子的阿訇,摇着他的银须,对老人说:“今天有两次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有黄风,能使黄瓜枯萎;下午有黑风,能让黄瓜梗掉下来。不管风有多大,都不要摘黄瓜。老人醒来,看到白胡子阿訇不见了,却看到北方的黄风铺天盖地,一下子吹到了牛首山。老人仔细看了看黄瓜,果然,一根一根的掉色了。他很难过。一年的努力都白费了,但一想到那个白胡子阿訇,他就不动了。

下午,一阵黑风吹来,震得山摇地动,树叶一层一层地落。当老人看到黄瓜快要掉到地上时,他非常生气,他摘了一根小黄瓜扔进了黄河。黄河立刻断了一条线。仿佛被神仙用刀割过一样,他清楚地看到了河底。当老人格尔德俯冲而下时,河水突然又汇合了。老人又累又饿,坐在河堤上,眨着眼睛,金花狂舞,头晕目眩。这时,德尔的老人听到白胡子阿訇说:“这根黄瓜是征服黄河的关键。可以让黄河断流,也可以让黄河听人话。但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亚人在受苦。不能急躁,要有耐心,要更加努力。明年,你种植另一个黄瓜园。当黄瓜成熟时,你摘下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那时候,你走进河底的山洞,摘下了珠宝,拿走了五谷的种子,还有一把斩龙斩魔,驯服黄河的宝剑。所指之处,黄河水必流。”

第二年,勤劳的老人Gerd种植了另一个黄瓜园。他不怕路途遥远,不惜挥汗如雨,从黄河提水浇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花园里长出了一根三尺长的黄瓜,看起来像一把钥匙。老人高高兴兴地在瓜园里睡了一天一夜,直到瓜熟了。这一天,天气晴朗,没有一丝云彩。怀尔德老人摘下三英尺长的黄瓜,读着“Taismi”并把它扔进了黄河。这时只听见黄河的咆哮声,我裂开了一条长长的裂缝。河底所有的石头都清晰可见。当老人下到河底时,他看到河岸附近有一个洞,那里到处都是珍珠和玛瑙。老人拿了一些,刚走,就听到暴风雨呼啸。曾经,河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老人格尔德拿起他的剑,在黑旋风和黄旋风的左右两边砍了几十剑。过了一会儿,天空中刮起了黑风和黄风。这时,黄河的断层逐渐收紧。德尔的老人记得白胡子阿訇的命令,这把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很清楚,他想:我要让黄河填平沟渠,夷平山岭。老人手持两把剑,猛地扎进了黄河,黄河的水一下子就不流了,仿佛前面堵了一堵长城,但是还在稳稳地上涨,远远看去真的很吓人。

三天后,从南边的六盘山到西边的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剩下几个山尖。只有在那时,老人,格尔德,拔出他的剑,告诉黄河向前流动。从此,深山峡谷的宁夏变成了马平川,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回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为农田挖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传奇故事2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宝。一个是河流地图;第二个是开山斧;第三是忌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送给大禹的。古时候,华阴通用乡有个叫冯异的人。他不安心务农,想成仙。他听说人喝水仙花的汁液一百天就能成仙。所以我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流向中原。没有固定渠道,到处流淌,经常泛滥成灾。地上七股八路,沟里树枝都是黄河水。冯异跑来跑去找水仙花,经常穿越,穿越,和黄河打交道。

99天之后,找一株水仙花,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黄河水神的传说和灵异之物就成仙了。冯异很得意,跨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异涉过了河,到了河中央。突然,河水上涨了。他慌了,滑了一跤,掉进了黄河,被活活淹死了。冯异死后,她满腹委屈和冤仇,对黄河恨之入骨,于是去找玉帝告黄河。玉帝听说黄河不守纪律,到处流窜,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看到冯异已经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是时候成仙了,就问冯异愿不愿意做黄河的水神,治理黄河。冯异喜出望外。充满了承诺。现在我可以实现成仙的愿望,其次可以为自己的溺水报仇。冯异成了黄河的水神,被称为河伯。他从来没有参与过治水,突然承担起治理黄河的责任,无奈又担心。我们该怎么办?我没有法宝,只好去找玉帝求教。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首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出河图。基于黄河的河图,治理黄河会容易很多。

大禹的雕像河伯正专心致志地按照玉帝的指示绘制河流地图。他先去了老家,想找村民帮忙。村里人都讨厌他的游手好闲,讨厌他的工作,没有人回答他。他找到村里的老人,说出了自己治理黄河的远大抱负。当老人看到他现在是一个神仙,想为人民做些好事时,他答应帮助他。从此,河伯和后来的老人在雨中来来去去,跋山涉水,看黄河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