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村的历史演变

汉代以前,顿朗张陆承是在濮阳河上游冲淤形成的。至汉末六朝时,已成为临浦湖北岸、离石湖沿岸、北宋初河网南门的村落,宋代属崇化乡石春村,元代属萧山崇化十九都,清末属湘东乡,17年属第一区敦书村,民国二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西蜀区舒冬乡。1949年6月成立农民协会。1954年6月,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了黎明和新联两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6月与附近几个合作社合并成立五丰先进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实行人民公社,隶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五峰生产队。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成立来苏公社顿朗章大队。1984,转制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合并。

顿朗张村是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这里曾经是一个主要的产粮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马被广泛种植。现在主要种植单季晚稻,还维持着家庭养殖的副业。村民的收入除了挖池塘养螃蟹,水面养鱼养蚌类,除了从事商贸的10多户外,主要是外出务工。在村外,村民们办有牛角钢钉有限公司、顺风钢管有限公司、郭蓉纺织有限公司、红枫钢钉厂、洪欣纺织有限公司和绍兴第五建筑公司。

原东蜀山村位于所前镇西北部,东与西恩桥村、南与顿朗张村、西与南门河、北与新塘街道王有石村、吕才村隔河相望。它是以舒冬山命名的,那是村子中间的一座小山。03省道和浙赣铁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该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顿朗旺、贾政、吕佳和曹家。村南已经变成了以前的工业区。

村民中,、曹各占200余人,其次是郑,有100余人,其次是陆,有近100人,其余为少数民族,共有70余个姓氏。其中,祖籍太原,南宋初入萧,隐居临浦大庄。明朝弘治、万历年间,其中一人定居在敦郎王村。曹氏与本镇张家桥、董家桥同姓。相传郑姓于明代从浦江迁至萧山支,并定居于此。詹祖籍河南,唐代迁居浙江。明初,詹某支由新昌支迁至萧,定居新塘街道吕才村,后又分支至该村。

东蜀山村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东蜀山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以前是湖泊环绕,汉代以前是陆地,汉末六朝是临浦湖畔的沃野,北宋是离石湖畔和南门的河网。村中东部的蜀山海拔仅39米,面积不大,但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炼钢必需的辅助原料白云石等稀有金属矿藏。白云矿开采了10多年,后因开采难度加大而停产。该村宋代属崇化乡,元代后成为崇化第21个都城,清末民初为崇化乡东蜀山村。17年是萧山县第一区,湘东联合。20年,分萧山县一都十图。23年实行保家制度,舒冬乡改为五保户。但老人一直叫崇化乡五保。建国初,这里是西蜀区舒冬乡。1950年2月,农会与顿朗张成立合并,同时成立四个村。在1954年的农业合作中,成立了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957年与邓郎张等人合并,成立了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实行人民公社,改为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五峰生产队。

东蜀山村曾经是水稻主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种植苎麻。现在主要种植晚稻和蔬菜,保持畜禽养殖,发展贻贝和珍珠养殖,但村民主要是打工。这个村子里有许多工业企业。

原西恩桥村位于所前镇北部,东邻张家桥、杨树下村,南接所前工业区,西接东树山村,北接新塘街道曾家桥、王油石村。03省道、浙赣铁路穿村而过,有水路通往南门江。相传村里张的祖先修了两座石拱桥,故名张良桥,后被精制为肖恩桥,乡音称张延桥。旧社会,该村是县城南门的第一个农村小市场。肖恩桥对面的街道上有几个店面和亭子。还有一个小型的划船码头,是城市居民去农村乘船上岸的地方。所以在旧社会是萧山以南稻区稍有名气的村落,逐渐形成了新的小市场。

村民中以陈、张、魏居多,其次是陆、宋,共有10多个姓氏。其中,陈的祖先南宋时从东阳迁到绍兴萧山,并在居住陈,其中一人来到该村。张的祖先从河南迁到义乌,南宋初又迁到萧山孔湖、城南鸭水张和青山张,后又迁到本村。魏祖籍浙江德清。在宋天圣统治期间,他搬到了萧山河边的贾伟塔,后来该民族的分支定居下来,其中一个分支到了村里。

肖恩村历史悠久。据考证,村址在汉代以前就已登陆,是汉末六朝临浦湖畔、北宋离石湖畔、南门河网上的村落。宋代属昭明乡李开明,元代属昭明二十一都,清末属明凯乡。17年为萧山县第一区,20年定为十图县。嘉宝是在23年实施的。建国初,这里是西蜀区舒冬乡。1949年6月成立农民协会。1954年6月,农业合作化成立了农心和新华两个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6月并入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6月实行人民公社化。(部分部门曾属秋江管理区)成立五峰生产队,1961缩小公社规模,成立来苏公社肖恩桥大队,1984转制为村民委员会。

西恩桥村是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这里曾经是一个主要的产粮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马被广泛种植。现在主要种植单季晚稻,饲养家禽养殖,但村民主要是做生意打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村里工业就有了亚麻厂,现在有红星纺织有限公司、华艺塑胶有限公司、伟发麻纺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大小店铺100多家。